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去德国读硕士的条件  作者: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

2018-01-16 06: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德国读医学博士的条件_美国读研究生条件_去德国读硕士的条件

清华二校门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实现腾飞重在创新文化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也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黄金时期,已经有较好基础的中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在未来20多年经过努力奋斗,实现既定目标。

步入腾飞时期的中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创造非凡伟业,除了各大高校提出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高峰计划、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外,还要形成符合创新规律的学术文化与学术评价机制,建设有活力的、宁静的创新文化环境。有活力体现在对于学术的热爱和热情以及青年人才的成长上面,宁静体现在对于学术的执着和自信,孜孜追求而不浮躁。这样的创新文化鼓励自由探索,激励年轻人才的成长,激励成长型进步,其中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关注。

一是鼓励自由探索,重视基础研究。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条件下,在文理的各个相关学科领域进行自由探索,求真、求知,探求真理是高校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实现从跟踪到原始性创新的转变,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的自由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自由想象力、本质直观能力和假说推演能力,以取得若干原创性的突破。这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和学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途径。一流的基础研究是高技术转化的必要前提。我国许多应用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不了,根子还在基础研究薄弱上。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技政策委员会曾将基础研究分为由没有明确的、纯好奇心驱动的、旨在探索科学原理的纯学术研究,和由商业用途激发(尽管明确的产品或工艺用途不得而知)的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中的商业利益导向过于浓厚,教师过多考虑了研究的商业价值与转化功能,做了太多的能够快速产品转化与商业开发的研究和试验发展,不太愿意做枯燥的基础研究,与高校的角色产生了错位,注重好奇心和无任何商业目的的纯学术研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如何资助与支持自由探索式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国际难题。美国科学家、教育家科南特曾抱怨“大学正在为赞助者们进行太多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研究",而不是由科学家们自己决定的"无私"的研究,这种状况是由于人们关注研究的动机和研究的路线,而不关注研究自身的特点所形成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研究”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基础研究而言,自由探索对于创新具有绝对的优势。

二是致力于科教结合,激励青年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巨大的人才优势和创新潜力,以高水平的研究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以高质量的教育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对于国际高水平论文发表的贡献率达到34.03%,平均每篇高水平论文中有34.03%的贡献可归功于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这表明在校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论文发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尤其是博士人才培养更是促进学术创新的关键,是高端人才储备的前提。一流的基础研究需要依托于一流的基础学科。理学和工学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目前,我国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中理学所占比例,都低于工学所占比例。反观美国近40年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变迁,美国授予博士学位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但一直低于自然科学与数学所占比例;硕士学位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占不断上升,且一直高于自然科学与数学的比例。博士教育重基础学科,硕士教育重应用学科,这是美国学科结构的一大特点。博士生教育、硕士生教育的目标任务相差较大,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重视基础性、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硕士生教育则应着力培养高层次通用型、应用型人才。从有关数据分析看,我国博士生教育和硕士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存在高度的雷同性,即一个学科的硕士生规模与博士生呈现同比例及同比例增长关系。这种雷同性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科专业对于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差异性,也没有体现出博士和硕士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博士生教育与硕士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有较大差异,博士生培养应该集中于基础性、理论性学科,而硕士生应集中于应用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