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阿拉伯帝国 坚定文化自信 促进民族复兴(2)

2018-01-11 15: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汉武帝时,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极为强盛的统一帝国,北败匈奴,西伐大宛,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成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大将霍去病击败匈奴,于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汉明帝时,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汉桓帝时,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东尼派使者到洛阳,献象牙、犀角等礼品,两国交往增多。南北朝时期,是印度健陀罗文化、笈多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最为活跃的时期。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我国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四大石窟,主要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凿的。

阿拉伯帝国_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战_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雄强、最为开放的时期。贯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外政务、商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贞观年间,波斯5次派使节来华,多人在华入仕为官。高宗至玄宗百年间,拜占庭曾7次遣使长安。在唐代,阿拉伯帝国派来使者,竟有37次之多。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不下10万人,当时允许波斯人在华传播景教、祆教、摩尼教。明朝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使得欧洲走上了以坚船利炮向海外扩张的殖民主义道路,破坏当地固有民族文化。虽然郑和7次航海下西洋,也没能改变“天朝至尊”故步自封的境地。近百年来,经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许多人期待以西方科学、民主意识,改造社会弊端。但唯有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科学共产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吸收外国文化长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高度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化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独特性与先进性

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在明代采取闭关政策之前,中华文化以其庄重、高尚的品格,对周边地区始终具有辐射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主张个人的命运,永远从属于民族的、国家的命运,这是儒家维护国家统一、光照千古的价值观。应该看到,儒家崇道尚德、乐群贵和、明义重公的思想境界,自强不息、刚健进取、厚德载物的豪迈情怀,都是中华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其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阿拉伯帝国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共生共融出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人类文明。从“软实力”来讲,主要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文艺创作诸方面。

在哲学上,《老子》认为“道”为“万物之宗”,是构成客观宇宙的物质基础,又是推动宇宙运行的原动力。具有不生不灭、“独立不改”的永恒性,永远处于无起无止、无所不在、“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中。《庄子·秋水篇》曰,“小之微也”;《管子·内业篇》云,“气之极也”。这些论述,与2500年后的今天——天体物理学所发现的“暗物质”,又是何其相似。《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下万物生‘有’,‘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自然辩证法,于世界文化史,具有超前性。

在伦理学上,儒家“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所讲的都是善、美同享,和谐共生。《周易·泰卦》“尚于中行”的思想,到春秋战国,演变为“中和”。《礼记·中庸》曰:“中者也,天下之大本。”而“和”,“天下之达道”。在文艺创作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理念,“比”与“兴”的表现手法,意象、意境的情感表达,“刚健、笃实、辉光”的艺术风采,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总是占有独特的地位。唐诗、宋词,就是其例。在当下,为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应该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