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2020-4-14柯城初中数学组备课简案模板(试行稿)

2021-05-01 13: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

柯城教研室 刘芳第 14 页2020-4-14柯城初中语文组备课简案模板(试行稿)教学目标:这一部分主要写本课教学内容的目标,包括常识技能目标(知识内容、技能跟步骤等)、数学思考目标(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基本观念跟技巧、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问题解决目标(综合利用物理常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观念,获得预测问题跟解决难题的一些基本原则等)、情感态度目标(体验获得顺利的真谛,体会数学的特征,养成学习习惯等),可以参考教材和新课标。注意:书写目标时要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书写,浙教版教材的课堂目标多是常识技能类的,备课时请给予加强。重点:这一部分主要写本课知识技能方面的重点,可以参考教材。注意:教学的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所以教参是主要根据。难点:这一部分主要写较难达成的常识技能跟英语思考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和本班学生学情。注意:教学的难点由内容跟学情共同决定,所以不应一味照搬教材难点。教学过程:一、学习准备这一部分可以是新课的引例或问题情境,也可以是鼓励教师自主学习的反思题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还可以是前一课的复习等内容。注意:不同基础的班可以有差别,基础弱的班问题情境可以简单些、直接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基础好的班可以融入更多的物理实际应用性问题。

二、课本导学采用“阅读+思考 问题+归纳”的方式进行。每个例题的学习分为:阅读、思考、练习、归纳四个部分进行。这一部分主要是新课知识内容的自主阅读跟学习,每一节课都要保证留给学生一部分阅读跟思考时间,切忌一讲到底。1.“阅读+思考”环节主要对于新常识的自主学习,尽量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如阅读教材、小组探讨、全班交流、归纳提升等。应按照学习内容跟学习基础选择正确的阅读内容,比如一段引例、一个定理、一个题的解答等等。2. 在教师阅读教材的同时,用思考性的难题引领师生学会阅读教材、归纳知识。基础弱的班学生予以适度的帮助。3.“问题+归纳”环节重在帮助学员理清自主学习中困难的难题,归纳解题技巧、学习的观念方法、积累学习心得等。注意:教材中的题型的考题可以不通读,只要标明页码和题号,例题主要重在设计思考性的难题帮助学员学习。预设学生或许遇到的困难,写出学生难理解、易混淆、易出错、易遗漏等注意点。归纳必要的方法。揭示例题所隐含的观念方法。 4. “练习”部分,例题和训练的选取以教材的例、习题为主,可以按照难易程度调整呈现顺序,教材中的例题的考题可以不通读,只要标明页码和题号,配套习题主要写出学生容易发生的出错情况。

注意:课本上的训练通常要求在课内完成“课内练习”、“做一做”、“作业题A组”三个部分的内容。三、盘点收获盘点本课的常识内容、数学观念、问题解决办法等。注意:基础好的班一般使学员自己推导总结,基础弱的班可以师生一同归纳总结。逐渐引导学员学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系统化。四、学习评估基础好的学校尽量安排简短的3-5分钟当堂检测。检测的例题可以来源于课本作业题等,可以在教学最后进行。五、作业布置注意:根据学情,完成作业本及课本作业。对书本习题的使用,尽量遵循:课内完成A组题,课外及复习过程中完成B、C组习题,确保课本习题的完全使用。六、课后反思这一部分主要记录课后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学生教学生成的弊端、某些教学思路的非常效果、教学重点完成的状况、难点突破的效果、学生课后作业反映的疑问等。详见附件1、2、3: 教学设计实例 附件1 5.1 一元一次方程 柯城教研室 刘芳 2012.06.29 【教学目标】1 进一步了解方程以及解的概念。2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按照简单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3 体验用尝试、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观念与技巧。【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跟方法贯穿整章,因此“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尝试检验法”求解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用尝试、检验的方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非常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习准备】1.下面这些等式是函数?(1); (2); (3);(4); (5); (6).2.方程与等式有哪些联系与差别?方程是缓解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数学建模,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课本导学】 思考一 阅读并解答课本第114页“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思考:1.列方程就是根据问题中的相同关系,写出带有未知数的等式。 (1)原价为50元的衣服,按8折销售,售价是多少元?原价若为元呢? (2)你可举例说明你对“物体在水下,水深每下降10米,物体承受的压力就降低 1个大气压”这句话的理解吗? 下潜水深 承受压力 增加( )米 增加( )个大气压 增加( )米 增加( )个大气压 … … 增加 x 米 增加( )个大气压 (3)张明投进个,那么“小杰投进的球的个数”可以如何表示?“3人一共投进 的球数”怎样表示? 你是如何理解“三人平均每人投进14个球”这句话的?思考二 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请思考: 1. 你可以从那些角度对这种方程进行观察呢?说说你的看法。 2. 具有“合作学习”中所列函数一样特点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你能看看这 个名称中“元”和“次”的意思吗? [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1.『归纳』 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应把握哪几个关键特征?思考三 阅读教材第114页倒数3行至第115页正文结束,并探讨以下的问题: 1.(1)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解,这个数代入函数的前面推导得到的值与14 有哪些关系?(2) 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解,这个数代入函数的前面推导得到的值 应该是多少?(3) 要判定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你会如何做? 2. 对函数进行尝试求解时,你觉得应该是整数吗? 可以取21吗?20呢?可以取10或者比10 还小的值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2.『归纳』1.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有什么? 2. 用尝试检验的方式解一元一次方程,你认为关键的方法有什么?【盘点收获】【学习检测】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等式 (B)是方程 (C)方程是等式 (D)等式是函数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B) (C) (D)3.设某数为x,根据以下条件列出求该数的方程:(1)某数加上1。省略部分。(保留痕迹,不需要写画法).思考二 类比等腰三角形,猜想并验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要求:先独立填写表格,并进行验证;然后与组内朋友交流你的探求结论与说理过程. 研究元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表明理由ABC『归纳』 1. 你分别从这些方面研究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 等边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相比较,性质上有什么差别和联系? 3. 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有哪些特征?你是如何看到的?思考三 阅读教材第32页例题,并探讨以下的问题:(2) 通常我们会用何种方式来判定△AOB≌△BOC≌△AOC?你认为这三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那个角度来表述?(3) 图中具有全等关系的三角形还有那几对?(4) 问题2中的旋转度数还可以是多少?这些不唯一的度数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5) 点O至△ABC各边的距离都相同吗?请说明原因.『归纳』1.书本例题的解决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那两种图形变换的性质? 2.证明直线相同、角相等,你有了这些方式?试着推导.思考四 类比等腰三角形,猜想并验证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式. 研究元素等边三角形的判断说明原因 ABC『练习』1. 阅读以下折叠正三角形的方式,并提问问题: 如图,(1)将正方形ABCD沿直线MN对折;(2)将顶点A沿直线BE对折至MN上的点O,连结OB;(3)连结OA.则△ABO是以正方形ABCD为半径的等腰三角形. 请说明原因.2. 完成课本33页作业题4:有一个角等于60°的直角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请说明原因.ABC『归纳』在△ABC中, (1)请补充条件,使△ABC为等边三角形. (2)若AB=AC,请补充条件,使△ABC为等边三角形.【盘点收获】【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33页作业题2及作业本. 2.阅读补充材料《折出等边三角形》.【学习检测】1.一个三角形具备以下条件,仍不能判定为等边三角形的是( ) A.三边都相同; B.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对边上的中线或高重合; C.有两边相同,且有一个角为60°; D.有两角相等,且这两角和等于第三个角的2倍第3题图2. 已知,等腰△ABC中,AB=AC,若AB=BC,则△ABC为_______三角形;若∠A= ,则△ABC为等边三角形.3. 请你把图中的等边三角形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第4题图4.已知,如图,△ABC是正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点,且AD=BE=CF.请你说明△DEF是正三角形.【教学反思】略附件3 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柯城区教育体育局(文化局)教研室 刘芳 2012.11.16【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对定理解法的探讨,强调创设从未知到已知转化的条件,即:在维持左右两边相同关系的前提之下,逐步使方程变形,让教师学会对算理的剖析,掌握代数变形中的去分母。

2.让学生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由简到繁的学习过程:“合并同类项”、“移项”、“去括号”和“去分母”,体会学习的循序渐进,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通常方法,会处理分母中含有小数的等式的例题,感悟方程转换的模式。3.归纳出通常状况下,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由繁到简的基本方法,渗透解法中的“程序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贯穿整课,因此“去分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教师的学习基础相当薄弱,例3(2)中的“去分母”易错点较多,因此,例3(2)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例4的等式分母中含有小数,解函数的过程较为复杂,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习准备】1. 判断对错,并解函数:解代数,移项得: 对的打“√”,并再次求出方程的解; 错的直接在题上圈出错误即可。 2. 解方程:(1) (2) 设计意图:1.练习1的选材来自第一课时的例1(2),引导学员复习回顾旧知,体会两种 移项方法。练习2的选材来自本课已经学习的例3,是例3去分母之后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去括号等变形,并为新知引入做好铺垫。 2.通过新课学习之前的独立测试、反馈与订正,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与小组内的 互助,同时利于学生把握学情。

【课本导学】思考一. 1.例3(1)的第一步方程变形,两边同除以6的按照是哪个? 这一步可以在方程两边同乘以12吗? 一般状况下,去分母时函数两边同除以各个分母的 会非常简便。 2. 从例3能看出,今天所学的方程,在方式上与上一节的方程相比,出现 了含 的项,因此在方法上提高了一个步骤: ;它 的变形依据是 。设计动机: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员体会学习方程的新的变形方式的必要,理解变形依 据。[练习] 完成课本第123页的做一做。 『归纳』1. 一般状况下,我们解一元一次方程遵循的程序需要是: 2.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易错点有那一些?需要留意什么?设计动机:通过两个归纳问题,引导学员进行例、习题的解后反省,尝试积累解题经验, 督促教师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渗透解方程中的“程序化”思想。思考二. 阅读教材第123页例4,并探讨以下的两个问题: 1.例4的方程与例3比较,形式上有哪些异同点? 2. 对例4进行的第一步变形,我们是对于方程的那一部分进行的?依据是何种?设计动机:通过教学上的自主阅读,进行例4 的自学。两个思考问题的设定,是为了帮助 学生辨析例4中方程的结构特点,准确理解例题中第一步变形的必要性、方法、 依据及目的。

『归纳』类似于例4,当函数的乘数中含有小数时,你积累的解题经验是哪个?设计动机:通过解题后的迅速归纳,形成解题的基本模式,巩固解题方式,体会例4变形 的首要目标是将方程转换为例3 的方式,再一次体会“由繁到简”、“化未知为 已知”的“化归思想”。[练习] 完成课本第125页的作业题3。【盘点收获】利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和教师一起整理本节课的常识、技能、方法与经验,并将其纳入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的常识体系。【学习检测】(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书本第124页课内练习2. 书本第124页课内练习1.(2)设计意图:在课堂时间充足的前提下,进行本节课“双基”落实情况的监测,利于督促学 生认真听讲和学生及时把握课堂效果。【作业布置】略【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