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单细胞蛋白_单细胞蛋白名词解释_单细胞蛋白scp(3)

2017-01-09 20: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单克隆抗体的用处可大了!

对人体来说,牛痘、天花、病菌、肿瘤细胞等都是抗原,都会引发产生相对应的抗体。在细胞工程中,针对某些病素、病菌或是肿瘤细胞而生产的单克隆技术,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往往是其他药物不能相比的。

有的单克隆抗体本身就是高效的药物,能直接用于治病。

有的单克隆抗体能携带同位素或其他标记物质,直接抵达有病变的器官、组织,有助于对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

有的单克隆抗体是生产某些酶、激素、干扰素的高效能工具,能使这些珍贵药品的生产效率提高数百或数千倍。

更神奇的是,有的单克隆抗体能与放射性同位素、毒素和化学药品联结在一起,准确地找到癌变部位,将癌细胞“就地”。所以,有人将这种携带药物的单克隆抗体称为“生物导弹”、“肿瘤克星”。

通过培养癌细胞,生产出单克隆抗体来治癌,这可算是20世纪的一种“以毒攻毒”吧?

目前,世界上用来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数以万计,每年要增加1万多个,生产的单克隆抗体有上千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已经是一门新兴工业,而单克隆抗体本身则是生物工程中的一颗明珠。

(d)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所谓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说,植物体的所有细胞都有长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植物体身上的任何部分,不管是种子、果实,还是根、茎、叶、花,每一个细胞都有可能培养出一棵完整的植株。这个理论早在1902年就由一位德国学者提出来了,可是真正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再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却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成功的关键是找到适宜的培养基,确定最佳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流程。说说容易,那可是几代科学家花了六七十年的努力才换来的成果。现在,植物组织培养已遍地开花,在世界各地进展很快。培养的材料有茎尖、根尖、花粉、花药、叶原基、愈伤组织等等。已经培养成功的植物品种有近千种。单细胞蛋白

(e)“试管动物”技术

人类中的试管婴儿已经是一个不太热门的话题了。自从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以来,全世界已有上万个这样的娃娃呱呱堕地。那第一个婴儿现在已经是个十几岁的姑娘了,一表人才,聪明伶俐。

然而,这十多年来,诞生的动物试管婴儿数量更大,而且,已经显示出了惊人的经济价值,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使许多科学家踊跃投身于这项研究之中。

所谓“试管婴儿”,当然不是在试管里把受精卵直接培育成婴儿,而是指在科学家的精心设计和严密控制下,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受精作用在试管里完成,受精卵又在试管里发育成胚胎。这胚胎则要放入母亲本人或是“代理母亲”(也叫“寄母”)的子宫中,再发育成胎儿。

科学家还有一手高招。当试管里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后,到了一定的阶段被取出来进行分割,分割成两份、四份甚至八份,然后再放入试管继续培育。分割成的部分胚胎有的只有两个细胞,照样会不断,发育成新的胚胎。这些新胚胎照样可以植入普通乳牛的子宫,发育成地道的良种牛犊而来到世间。

这手高招称为胚胎分割。有了它,试管婴儿技术如虎添翼,可以迅速地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良种牛、良种马、良种羊、良种猪……有人断言,要不了多长时间,动物育种技术将彻底更新,全世界的畜牧业将是另一种模样。

(2)发酵工程

酿酒、制酱、做奶酪等等,是原始状态的发酵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那数千年的漫漫长途中,发酵工程的进步甚是缓慢。转折点出现在19世纪后叶,从那时起,发酵工程开始突飞猛进了。

对于这一转折的出现,有两个人是值得一提的。

一位是17世纪的列文虎克,荷兰人。1683年,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菌的存在。另一位是19世纪的法国人巴斯德,1857年,他提出了着名的“发酵理论”,即:“一切发酵过程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