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方法和技巧: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技巧体会

2020-09-30 02:1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随着我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与推进》课题的召开,“导学案”在我校教学中早已开始推进。“导学案”是由学生按照课标要求、教材修改和教师学习情况设计,其中 “导”指的是鼓励、指导,是老师辅助和鼓励教师在课前进行预习和教学上自主学习的形式、方法,涵盖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是教师通过导学案,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备课,课堂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逐步超过让学员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的目的。我们觉得“导学案”就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引导学员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心灵体验,人生经验、形成价值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格式

“导学案”更多地关注了学员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学生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学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在“导学案”的课堂实践中,对 “导学案”有了一点粗浅的反思。

一、“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导学案”从课本的知识结构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鼓励教师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教师课前就对课本有一个初步的知道,及时地看到问题,完成第一次的课前备课;然后在教学上强调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讨论交流、合作研究,并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完成第二次的教学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跟明确的学习任务小学语文导学案格式,使每位教师的学习时间有了确保,思考深度受到了强化。

二、“导学案”实施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案”调整不及时

通过收集调查我们看到将要成功推进“导学案”的中学都是在开会前一天,把“学案”下发给学员进行研究,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师生来说不会妥善保存“学案”,于是我们把全期“学案”装订成册发给学员,因此在实施中我们能够按照学生的学情发展跟学习中存在的难题,再次对“导学案”进行调整。

2、课前预习无法落实

“导学案”的学习步骤分为四个内容:独立尝试、交流探秘、巩固提升、回顾反思。独立尝试即课前预习,有的教师拿到学案往往不是按要求去仔细吃饭,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状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有的父母发现儿子不理解题意非常苦恼,没有给儿子时间思考就帮女儿讲题,还要求妈妈完成整节课的导学,导致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

3、课堂失去应有的活力

“导学案”使得教师与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看法,但同时,这样的教学成为了学生核对答案的讲座,学生丧失了常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导学案”实施的有效策略

1、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⑴、在上课前一天,要求教师依据学案内容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提醒教师应重点把握的难题,激发学生消除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

⑵、强化学法指导,通过文本探讨,根据学员的思维水平,知识背景小学语文导学案格式,预测或许出现的难点。使学员知道运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能够省时省力效果好。碰到学习过程中不懂的知识点、难以缓解的难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朋友交流或在教学上向老师指责。

2、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⑴、教学步骤因学案导学而调整

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预习后变化更大,因此,教师应“以学定教”,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内容、要求跟节奏。对于预习之后才能掌握的,可以少讲甚至忽视,而针对一点就通的可以以点拨为主的指导,把最多的时间用在有一定难度的知识面上。

⑵、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鼓励教师通过展开充分的认知活动来获得知识,显现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跟错误,寻找学生认知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鼓励,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员的认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⑶、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应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应按照教材精选学习材料,精选导学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在把握“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工夫。

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总之,在“导学案”实施中,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驾驭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案为载体,以提高教师学习能力和培育学员的各类良好学习习惯为最后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加强导学案,我还采取了下面几点作法:

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英语能力的产生与发展。语文能力是教师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教师全面发展跟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要培养教师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观念感情,指导教师正确地理解和借助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累积,培养语感,发展认知,使它们带有适应实际应该的认字写字能力、阅读素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走进教材,让学员直接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感情跟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妨碍是深广的,对学生身心的震撼是非常深远的。所以应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员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感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篇短文。教师要注重用文学性的语言把教师带进教材,让教师在听、说、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第十二单元时,由于课文涉及戏剧,是教师无法感受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截图,如《小马过河》、《特殊的考试》等,让体会图片表达的不同情感,由于有着亲身的感情体验,学生对书本的美术描写最深切,透彻,学生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很高的培养。在教学中借助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语进行感受,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