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讲课课件笔记格式 印象笔记入门进阶与避坑指南(2)

2020-09-07 04:1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我想非常注重的是,在印象笔记中过于依赖笔记本功能只能表明还停留在传统的纸笔思维中,也就是文章开头写到的笔记本「物理界限」在电子笔记中仍然没有被打破,自然就很难做到高效。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除了「笔记本」以外,「标签」也是印象笔记中极为重要的工具。

从每条笔记上限支持 100 个标签,每个账号上限支持 100,000 个标签来看,你就可以感受到它相对于上限为 250 个的笔记本而言拥有更高的能操作性。另外,在印象笔记中我们可以把标签理解为一个和笔记相关的关键词,标签本身还支持层级结构可以用来筛选和搜索。

笔记每添加一个标签其本质上就被带给了一个不同的维度。这个维度可以是笔记来源,笔记涉及的常识类型,某个项目的进展状况,也可以是任何可想到的东西。一条笔记只能属于一个笔记本,但是完全可以带有多重属性(也就是多标签)。

用学习笔记举例,关于学习的内容即使有一个「学习」笔记本就可以,这个笔记本中的每一条笔记可以分别带有三个属性:重要性标签、类别标签跟掌握度标签。后期我们想看哪个都可以自由组合,比如想看英语未把握的重点笔记,可以直接搜索「数学」「未掌握」「重点」这三个标签即可。如果后期一个知识点掌握了,可以将「未掌握」标签更改为「已掌握」,直接颠覆笔记的掌握度属性。

正是标签的存在使笔记之间跨过了物理边界,能否用好标签只是能够用好印象笔记的关键。关于笔记本和标签可以简洁总结为:笔记本用来粗略区分,标签用来具体关联。

进阶部分

搜索比排序更重要

搜索是印象笔记进阶最重要的一步!我把全文唯一一个感叹号放在此处,希望可导致你针对搜索技能的加强。

如果使用剪藏插件,在 Google 中进行搜索时会手动匹配印象笔记里相关的内容;你可以在印象笔记中设定全局状况下的搜索快捷键。印象笔记可以搜索一切,包括但不限于题目、标签、时间、位置等等,你必须多认识一些高级搜索词汇,很多规则多使用几次就熟能生巧了,下面简单试举两例:

如果一个包含若干条件的复杂搜索使用温度很大,你还可以对搜索进行保存。

巧用笔记合并与关联

除了笔记本和标签,在笔记整理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运用笔记合并功能或者笔记内关联功能。印象笔记可以便捷地帮每一条笔记生成一个链接再嵌入到其他相关笔记中,利用这个特征或者可以为一系列笔记制作目录。

巧用链接

巧用链接

为笔记本建立编码机制

印象笔记的笔记本根据名字默认有一套自己的顺序规则,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自己做主。对笔记本建立自己的编码机制又可以缓解排序的弊端,也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阅读跟查找效率。

使用简化格式功能

从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中保存到印象笔记的内容通常带有相当复杂和奇怪的格式讲课课件笔记格式,这是可以使用简化格式功能删除这些毫无必要的动图和广告,增加阅读流畅度。

代码块里不写代码

代码块顾名思义是帮程序员放代码的地方,但是我们既不建议将长期代码保存在印象笔记中。利用代码块内容跟正常笔记有色彩和格式差别这一种类,我们可以帮它找一些其他苗红,比如对笔记本身内容添加注释和表明。如果笔记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以及书籍摘抄,我们就可以在代码块里写上阅读技巧添加至对应位置。

避坑部分

护理专业知识讲课课件_讲课课件笔记格式_讲课课件笔记格式

印象笔记不是垃圾桶

曾经有亲戚跟我说他抛弃印象笔记的唯一理由是上面笔记太多,这就是典型的把「第二大脑」用成「随身垃圾桶」案例。印象笔记本来是要给你记住过去,但是目前仍成为了生命中能够承受之重。虽然录入阶段我们不用害怕做加法,但这是制定在笔记整理的基础上。

不要人为添加物理界限

只用笔记本而不用标签以及只会记录不会搜索都等于人为又帮电子笔记增加了物理边界。如果每找一条笔记都是从笔记本组到笔记本再翻出笔记,就必须思考一下自己的使用方式了。

笔记整理过犹不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一直遭受排序跟搜索的抉择问题,例如自己的书桌和办公桌到底要不要整理。如果以后你既看见这个问题,建议你询问自己:整理和排序是为了什么?

当你投入一晚上把书架上的书整理出一个顺序时,你的目的必须是确保后面在找书环节不用投入更多精力,排序跟搜索如何平衡的难题这次你选择了后者。但即使排序只是是为搜索提供支持,那在电子化的印象笔记里不排序也没有什么问题。有了合理的标签属性,通过标签跟文本内容用几秒钟搜索出自己想要的笔记不知道比用一个星期把几千条信息归档到十几个笔记本高到那里去了。在印象笔记中,搜索成本的增长使排序的价值极大降低,所以笔记要整理但不要整理成癖。

知识输出入门部分

Evernote 的创始人 Stepan Pachikov 创立 Evernote 之初是因为他期望有一款软件可以有益于大脑所做的三件事情:记住过去,建立联系并且着眼未来产生新见解。本文提到的信息录入对应的就是记住过去,笔记整理对应的就是建立联系,而做好这二者都是希望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知识输出,即着眼未来产生新构想。

如果你有一条整理好的笔记需要导出, macOS 客户端可以在笔记内鼠标单击选择「转化笔记为PDF」,Windows 客户端可以从菜单栏选择「文件」再点击「另存为PDF」。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以及亲戚也在使用印象笔记,把自己的学习内容跟工作计划直接共享给人们只是一个提高协作效率的不错选择。在印象笔记中可以借助工作群聊和发送短信两种方式共享笔记和笔记本。如果必须协作可以把笔记开通「可以编辑和邀请」权限;如果仅仅使他人读一读只应该修改为「可以查看」权限。需要留意的是在笔记共享这个层面 Evernote 和印象笔记两款软件并不互通,所以在发送笔记之前记得确认一下。

独立运营后的印象笔记正在跟腾讯合作研发适合中国客户的笔记分享方式,目前 Android 客户端已经可以推动通过 QQ 空间公开分享笔记。分享的笔记会成为一篇 QQ 空间日志,这种分享模式对于即将不用 QQ 空间的人而言仍然有些鸡肋,但这只是在中国迄今审查制度下(其它有公开分享链接的笔记软件需要对笔记进行内容审查)权衡过后的细则。期待印象笔记后续可以跟微信开展合作,在能操作的范围内构建出真正有含义的高效分享模式。

进阶部分

合理利用笔记本组

在输出层面,你可以利用「笔记本组」功能进行步骤管理。比如为了确保多工程成功并行,可以命名一个「项目」笔记本组,在其中添加「待开展」,「开展中」和「已完整」笔记本,根据项目进度把内容放到不同的笔记本中,方便随时在不同项目间切换。类似的,也可以命名一个「写作」笔记本组,在其中添加「有想法」,「半成品」和「可公开」笔记本,从而对有什么文章写了一半有什么可以公开发表一目了然。

项目和素材建立关联

一个完整的知识输出过程会涉及到原始信息,整理过的笔记和项目进展状况等等诸多不同类型内容。它们仍然散落在不同的笔记本以及笔记本组中,但仍然可以运用标签把原始信息笔记和项目进展等联系起来,从而使同一个笔记有不同维度,不同笔记也可以有相似维度。

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这个概念并不神秘,通俗地讲就是把碎片化、分散和相对独立的概念与信息加以整合才能产生带有联系的知识平台,进而去解决实际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如何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我以自己日常浅阅读(公众号、推特和订阅博客等碎片化阅读)的知识制度建立模式为例成为说明。

避坑部分

不以数量论英雄

很多人在小结笔记使用状况时都更在乎有多少条笔记,比如 1 年 5,000 条以及 3 年 10,000 条。但请你依然不要用笔记数量成为自我评判甚至评价对方的标准,因为某些笔记可能都跟你无关。

我曾看到一位 4 年印象笔记用户只有 500 多条笔记,但每一条保存下去的笔记都大约包含有信息源、个人反思和实践记录那些内容,这样的笔记价值一条可以顶一百条。你接受了哪些(多少)信息不重要,输出了哪些观点跟解决了多少问题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