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789的除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doc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碧溪小学解金玲一、关注学生的学必须抓住学习的起点,让学员有效地参与英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活动需要制定在教师认知发展跟已有的常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学生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图式、自我生成的过程。而尊重教师的生活心得和常识基础,意味着数学课堂活动需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员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举办学习活动。教学【片断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师:(出示三组有联系的口算题)你可口答出他们的得数吗?生:(争先恐后地提问)……师:怎么这么快呀?生1:它们是有联系的!生2:根据前面的除法算式,能马上算出下面的两道除法式子!师:(出示缺空的乘法口诀)你可补充那些乘法口诀吗?生:(口中默默地试念)……师:(生答后)请帮忙点亮这些星?你是如何想的?生1:我想几乘6得24呢?4乘6得24,所以这颗星是4。生2:我想四六二十四,所以这颗星是4。师:前面我们将要学习了用2—6的除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7、8、9的除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谁学得快。【反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更重要原因是学生即将知道了哪些,我们必须按照学生原有的常识状况去教学。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用2-6的除法口诀求商的经验,知道用加法口诀求商的方式是非常简便,快捷的,课前也了解到学生对乘法口诀是比较熟悉,非常习惯用加法口诀求商,可是学生在准确的计算时并不能想出相应口诀,并具体迅速地算出得数是几,如换算12÷2时,由于数据“大”,学生一时想不起用哪个口诀,就顺着背口诀,但此题如果背2的乘法口诀,并不能背到“二六十二”,而且对于学困生来说,有时找到相应的口诀,还并不能马上写出得数,如二六十二,得数是多少,还是有点迷惑。因此本节课开课,我通过复习口算三组有联系的算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想,再复习口诀,渗透用加法口诀来求商的基本原则,并设计学生“点星”的变式的训练,让复习阶段相当有层次,为中间的学生经历用7、8、9的除法口诀求商的构建过程做好铺垫,同时,也可运用学习的正迁移,将上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类推,学生可有效地参加学习活动之中,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片断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学例1)师:你们可解决这个难题吗?(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是用哪个方法解决的?生:除法。师:为什么?怎么列式?生: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就是要平均分,可以用乘法:56÷8=7师:你是如何算出56÷8=7的呢?先独立试做,再跟同学说说是如何算的?师:谁来看看你是如何算的?生1:想乘法口诀。
生2:等于7,我是想七八五十六。师:还可以如何想?其他组只是这种的吗?比较一下,用那种方式更简便?生:想乘法口诀。师:求56÷8的商,想乘法口诀中几八五十六?(齐答:七)所以56÷8的商是7。师:如果“要挂成7行呢?”怎么列式?生:56÷7=8师:怎么求出这个算式的商的?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1:还是想“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生2:我是在想“七()五十六”呢?师:仔细观察以上这两道除法算式,你有哪些发现?生1:都用了“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生2:用到的数字都一样,被除数是一样的,只是除数和商换了一下位置。生3:用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个除法算式。【反思】:新教材,将计算教学融入于缓解问题之中,使得计算教学并不枯燥,同时,也使学生觉得,解决这一类疑问可以用除法,除了可以体验除法的含义外,还可以推动缓解问题的课堂。本课主要讲计算,因而将重点放到计算教学上。虽然学生在列式后立刻能够算出得数,但这个得数是如何得起来的,能否说出思考的过程呢?此处,让学生之间交流,说出自己的方式十分有必要,可是当询问几名学生后,他们的提问都一样:想口诀“七八五十六”。本节课的难点是把握用加法口诀求商的方式,能写出口诀并不能突破瓶颈,那怎么使学生经历用加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呢?是先想乘法口诀,再想缺几,还是想“几八五十六”,得出要填“七”呢?乘法口诀学生已熟烂于心,学生也明白用加法口诀求商简单,因此,要求学生想“()八五十六”就是让学生经历了用加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这样在遭遇较“大”除数的乘法时学生可轻松地口算出结果。
另外,将56÷8和56÷7两个算式进行非常,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加法口诀与相应的乘法的联系,从而熟练地把握用加法口诀求商的方式。由于老师在这里关注了教师的学,让学员经历了用加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二、关注学生的学必须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让学员主动地参加英语学习。用好教材就要确立教材内容的层次结构跟重、难点及习题要求。教材是重要的课堂资源,是联系学生的主要媒介。这就必须我们做智慧型的学生,灵活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元素,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发展课堂生成的空间。教学【片断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解决主题图中另外两个问题)师:主题图上的此外两个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生1:用除法。生2:49÷7=7。生3:27÷9=3。师:怎样求出他们的商?生1:想几七四十九。生2:因为七七四十九,所以等于7。生3:想几九二十七。生4:因为三九二十七,所以等于3。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算式,我们是如何求出他们的商的?生1:想口诀。生2:用加法口诀来求商。师:对,这就是我们最近学习的“用7、8、9的除法口诀求商”,计算乘法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推导两道除法式子。
【反思】:课前备课时,感到教学时间最紧,其实教学内容很简单,但鉴于对教材的钻研不深9的乘法口诀教案表格式,总想着要把主题图中的难题都很高的缓解,还要教学例1,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有三个例题了,给人觉得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显,教学时间其实紧,前面讲得过多,学生训练的时间就不够了。课后仔细研读课本,其实这里提供多余的信息是供老师选择的,并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去研究,还是需要以计算为主,不需要学生继续的探究,讨论,对于计算方式需要是借助例1的教学就要认真地把握的,此处只应该学生口头列式,口答出得数就能,这样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帮学员充分训练,因此课前要提高对编者编写意图的剖析,这决定着老师对教材处理的方法,才能详略得当,游刃有余。通过本节课的课堂,也有如下一些问题:1、将计算教学融入解决难题之中,那么怎样在它们之间获得平衡?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要使学生可用7—9的加法口诀进行推导,必须借助一定的训练能够到达要求。在教学例1之前,需要处理主题图,从而引发计算的教学,那么时间的安排上必定有一定的矛盾9的乘法口诀教案表格式,如何安排好时间成了一个问题。2、计算课中的训练如何导致学生的关注,如何对答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调动,如果一味的是乏味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丧失计算的兴趣,因而必须教师做必定的处理,但既会花长期的时间,而且有时效果也不必定很高,如何高效地迅速完成训练,不加剧学生的负担,也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呢?3、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式要不要总结?在新教材中,在任何年级好像都没有对计算方式的小结,而是非常注重算法的多元化,让学员在实际操练中体会算法的改进,但这种既会使学生没有了方向,虽然书中没总结,老师是不是应该在适度的契机适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呢??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