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月光曲教案板书设计.doc(2)

2020-02-16 23: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最后一头战象优质教案_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_最后一头战象表格式教案

2、学习兄弟俩的对话。 ⑴引导学生在陈述对话的过程中感受盲姑娘对戏剧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尊重的温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⑵指导分角色朗读。 ⑶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说明: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重点描写穷兄妹俩的对话,这又使贝多芬感受到盲女孩对戏剧的痴迷,又使他感受到兄妹俩之间的温情,这是他为盲女孩弹奏一曲的缘由,也是事情的原因。教师抓住这一作文特点,让学生在陈述对话、圈画批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推敲人物的感情,同时鼓励学生把握对话中的要领信息,简要概括对话的大意,为达成本课时简要概括《月光曲》谱成经过这一练习目标作铺垫。 3、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这些事。 4、学生交流。 5、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 ⑴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后来心里的看法。 ⑵组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女孩跟贝多芬的访谈。 ⑶指导朗读对话。 ⑷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缘由。 说明:教学时,先使教师抓住主要事件整体认识4-7这部分内容,再借助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后来心里的看法。在交流中镜头学习盲女孩跟贝多芬的对话,由此知道贝多芬弹了一曲后既决定即兴创作一曲的缘由,也是事情的发展。

三、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1、诵第8,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景。 2、出示第9自然段,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现的唯美。 3、引导学生按照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结并确立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说明:通过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将教师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融合,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转自: 千 叶帆 文摘:月光曲教案板书设计)初步展现《月光曲》的诗意之后,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篇三:《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单词,理解课本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教师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戏剧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备的非凡才华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自私、美好的心灵;并借助欣赏《月光曲》,让学生体验戏剧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调。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展现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缓解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演奏的乐曲有哪些联系? (三)解决方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段落,反复读、思、议,穿插学生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歌曲的心情变化,想象其景色。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师生读书与交流,给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第一课时 (-)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展现。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唱的这首歌曲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法国知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展现的究竟是如何的景象呢?它是如何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本,读准音节,读通段落,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字词、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这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3)交流初读体验。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女孩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_最后一头战象优质教案_最后一头战象表格式教案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如何的情景下构思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场面与此曲有哪些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研究目标。(学生强调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段落进行反思,将感受结果以批注的方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闲暇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看到屋里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打动,于是推门上楼,弹奏了今天姑娘弹的哪首歌曲。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女孩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女孩爱音乐,懂戏剧,很有美术能力。贝多芬为在这里遇见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帮您弹一首”来提问盲姑娘。 引导:盲女孩由于什么怀疑给他唱歌的人是贝多芬。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相互体贴及盲女孩听完一曲后的兴奋的评价。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如何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难题,应鼓励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似乎披上了银纱”,这风景最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穷和悲伤,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构思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仇视,决定把美丽的戏剧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戏剧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叙事,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演奏的乐曲有何联系?”这一难题的交流,让学员体会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演奏的乐曲所展现的唯美。 (2)皮鞋匠眼前风光的变迁正是乐曲旋律起伏曲折的体现。 (3)乐曲与意境的确切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湖面上铺满了银光,这时音乐必定是滋润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更安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渐渐增强,有了艰难,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乐曲一定是沉重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富有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体验旋律的进展,并想像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曾经激动情绪的真实表达。(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唱音乐后的体验。 (四)布置作业 1、认真誊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句。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偏爱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场面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