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期末必背】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知识总结与解析!

2019-11-17 04: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伏旱期_伏旱期旱涝_伏旱期过后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在河流流人海(湖)盆地的河口区,河流水体能量大于海(湖)水体能量,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遂将所携带的泥砂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为建设性三角洲,形态多呈朵状或扇状。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潜水、 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陆地的温度变化比水体快,冬季陆地降温快,近岸处水浅,更易受陆地影响,热量被陆地吸收,降温比水深处快,先冰冻,b对。

广西东南部位于沿海地区,降水较多(2分)(3)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营造水源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种、防治水污染、实施人工降水(任答三点,每点2分)(6分)解析。27.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水已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回答28~29题28.下列地区中,缺水严重的是a.三江平原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29.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措施主要有a.兴修水库b.防治水污染c.节约用水d.跨流域调水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水资源的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半球:顺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2对气候的影响3影响海洋生物4影响航海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代表渔场 洋流名称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日本暖流纽芬兰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寒流秘鲁渔场 秘鲁寒流(秘鲁海区冷海水上升)代表渔场 洋流名称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日本暖流纽芬兰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寒流秘鲁渔场 秘鲁寒流(秘鲁海区冷海水上升)思考--如果没有洋流,地球上热带、寒带的气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

气候 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本园区积极推广有机肥,有机肥不仅能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养分,还能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酸碱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起到土壤改良的作用。植物根部掬取大地矿物养分与地泉水输送到干、枝、叶等各个部位,藉以成长茁壮,此混合大地矿物养分与地泉水之物质便是植物水溶性物质]。溶液剂、混悬剂、乳剂溶液型:性状、溶液的颜色、澄清度、ph值、有关物质、含量、乳剂稳定性 混悬型:性状、沉降体积比、粒度、ph值、再分散性、干燥失重(干混悬剂)、有关物质、含量 乳剂型:性状、物理稳定性、有关物质、含量。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十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一)自然条件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土壤(肥力高低、酸碱性)+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河流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人工治理和封禁治理面积约50km2,其中,治理水土自然流失面积18.6km2,完成水土自然流失面积治理任务的50%。产品介绍:生态袋是柔性生态边坡工程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目标性透水保土的过滤功能,既能防止生态袋内填充物的流失,又可以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流通,从而减小边坡的静水压力,同时生态袋保土的特性,也保持了水土及植被赖以生存的介质。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3 分布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限制少,造价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伏旱期旱涝,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 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木柴、水力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伏旱期_伏旱期过后_伏旱期旱涝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积极鼓励支持大的经营企业参与人工培育资源、建立养殖基地,实施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使恩施州野生动物养殖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表2 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划分储层下限标准 1.0 <0.30~0.25 ≥0.15 <0.50 ≥0.30 ≤0.50 ≥0.25 ≥0.55 ≥0.50 自然电位 减小系数 0.4 ≥0.54 ≥0.54 ≥0.54 ≥0.58 ≥0.58 自然伽马 减小系数 水层 油层 水层 油层 储层厚度下限 (m) 致密砂层 低渗砂层 渗砂层 参数类别 利用自然电位与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划分沉积相带及储层分布 2 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划分相变及储层分布 利用上述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划分储层下限及其标准相配合,可以有效划分0.4m以上厚度的沉积相带和储集砂体分布[18-20]。3.树人增加新建筑“时空树”,时空树是一种具备干扰和牵制能力的辅助(是通过模拟人工手动操作,实现自动打怪,自动挂机等)性古树,先天具有能减低周围敌方单位攻击/移动速度的光环,本身十分脆弱但是拥有在被敌人攻击时可以被动触发的“重力外壳”,而外地降低攻击者的移动/攻击速度,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定义升级系统的后天升级消耗资源来获得“时空修正”能力。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过度对水资源的开采,森林植被的破坏.特别的近几年对水利发电厂的大量建设,极度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平衡.大家可以查一下.自从三峡工程开始后,西南地区有多少这样的工程在建.这些工程建设没有多长时间.西南就开始干旱了,西南地区干旱都和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对滇池围海造田,没几年在78滇池都见过底.呼吁对大自然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开发,这些开发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平衡是一种严重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新的平衡. 一、干旱灾害及其分类。(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 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持续严重干旱和春季冻害灾害,对粮食、果品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畜牧养殖业遭受市场价格波动,养殖效益前半年损失较大,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