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伏旱期旱涝_梅雨期旱涝年_旱涝

2019-11-17 03: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梅雨期旱涝年_伏旱期旱涝_旱涝

·发生前有充分的备灾措施 ·发生时有及时的抗灾措施 ·发生后有必要的补救措施

救灾时,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必要时进行人工降雨;强化对现有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配置,统筹安排,确保重点,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组织受旱地区按照最不利的情况考虑,制定应急供水方案,因地制宜兴建临时抗旱水源工程,化解发生大范围群众饮水困难的风险;督促指导旱区全面摸排群众饮水困难分布情况,采取延伸管网、设置临时取水点、组织社会力量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需求。

制图:王超

“地上”的因素

地表径流年际间丰枯变化一般相差2倍至6倍,并且往往出现连续枯水年段,天然来水过程与用水需水过程不匹配。

工程主要任务是为沿线部分地区农业供水和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缓解沿线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伏旱期旱涝,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并可作为沿线地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加快实施2014—2016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规划,4座小型抗旱水库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引调提水工程23处,抗旱应急备用机井79口。水利方面:大力推进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供水管网工程和民生水利保障工程,力争启动仁赤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成丙安中型水库,规划建设4座以上小型水库,全面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和5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无论是旱涝交替还是旱涝急转,对于原本就压力巨大的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防汛应对的是水多伏旱期旱涝,抗旱应对的是水少,当水多和水少的矛盾碰到一起,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健全科学的防汛抗旱体系,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

“天上”的因素

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内降水60%至80%集中在5月至9月。

伏旱期旱涝_旱涝_梅雨期旱涝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不同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导致降雨量变化较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受台风影响大。台风过境会带来充沛的雨水,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但如果没有台风过境或是台风较少,则可能引发干旱

由于特定的气候条件,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的现象时有发生,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这些现象发生的几率有增大的趋势。

从宏观角度看,干旱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比较明显的关联。

持续干旱,南方久渴何解?

——专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吕娟

■本报记者 徐 姚

数月来,我国南方出现持续旱情。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324万亩,有146万人因旱出现饮水困难,旱情较常年同期偏重,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5省(直辖市)。近日,中央财政下拨1亿元救灾资金,用于支持上述5省(直辖市)抗旱救灾工作。

此前为应对旱情,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多次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水利部安排水利救灾资金1亿元支持南方旱区,并通过修建应急工程、架泵提水、紧急送水等措施,保障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据相关部门预测,眼下正处于降水偏少的枯水期,未来抗旱减灾形势依然严峻。

为何今年旱情如此严重?往年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部分地区旱涝交替是否正常?面对接下来的旱情形势,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吕娟。

降水偏少,江河湖库水位持续走低

“降水偏少是旱情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吕娟表示,自7月下旬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伏秋连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5省平均降水量为159.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2.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其中江西最少。5省平均无降水日数67.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7天。

梅雨期旱涝年_伏旱期旱涝_旱涝

天上的水少了,地上的水够用吗?数据显示,自7月下旬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河湖库水位持续走低。

9月中旬洞庭湖、鄱阳湖水位一度分别较常年同期偏低4.8米、5.7米,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位。

2 乡经济经济以农业为主,建有4座水库,其中螺丝岩水库有小型水电厂,三水库(龙凤水库)为全乡主要灌溉水源也是场镇自来水取水处。朔州供应直埋保温管厂家目前,青岛水务海润自来水集团已对今冬明春的供水量、水源等水情进行了摸底调查,动员大沽河沿线的数个郊市进行挖井,采取“河中挖河、池中挖井”的方式,千方百计挖潜,确保城乡供水.十堰专业聚氨酯保温管厂家”工作人员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崂山和城阳地区的干旱增加了需求量,这两个区域去年同期2到3万立方米的日用水量,现阶段已达到9万立方米,因此加大了整体的用水需求。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江西会昌,由于持续干旱,不少水库水面较丰水期大幅缩减,一些水库甚至出现库底淤泥开裂的现象。

及时、科学的水利调度是应对干旱的关键。有人不禁要问,我国大、中、小水库为数不少,为何仍难解大地之渴?吕娟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修建水库、灌溉渠系、机电泵站、供水管网等抗旱工程设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抗旱工程体系,能够应对一定标准的水旱灾害。

但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内降水60%至80%集中在5月至9月。地表径流年际间丰枯变化一般相差2倍至6倍,最大达10倍以上,并且往往出现连续枯水年段,天然来水过程与用水需水过程不匹配。比如,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需要基本平稳的供水过程,农业灌溉需水高峰往往出现在来水较枯的时段。

因此,虽然我国有大量的水库和水利设施,但也会发生蓄水和供水不足的情况,进而出现严重干旱缺水。

此外,对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的水利工程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水资源配置格局尚不完善,一些水利设施的抗旱功能发挥不足,抗旱应急备用水源点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区域仍存在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一些城市供水保障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吕娟说,在农村,水利工程欠账较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渠系老化、损毁严重,或是山塘废弃,有水留不住,或是渠道淤积,有水引不来。当遭遇严重、特大干旱时,现有水利工程和抗旱减灾体系难以有效应对。

旱涝交替、旱涝急转发生几率增大

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

其实,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夏伏旱,即在伏天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特别是在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较为常见。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不同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导致降雨量变化较大。如果副热带高压控制该区域,降雨量就会大幅度减少。

梅雨期旱涝年_伏旱期旱涝_旱涝

c.可能引发磁暴,电离层扰动d.可能引发干旱、洪涝等灾害。天灾,即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上、地震灾害,山体崩塌、花瓶、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突发性水旱灾害主要包括:洪涝灾害、山洪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灾害、供水危机以及由地震、恐怖活动引发的水库跨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

除了关心这场旱情是否正常外,有专业人士发现,今年汛期,我国防汛压力较大。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从7月以来,旱情也在不断发酵。这种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的现象是否正常?

吕娟分析,在我国,由于特定的气候条件,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旱涝交替、旱涝急转的现象时有发生,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这些现象发生的几率有增大的趋势。

7月16日,江苏省先后发布了今年的首个洪水预警和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呈现出南边抗洪北边抗旱的格局。

2011年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6月以后,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导致长江干流水位全线上升。不到2周时间,旱涝急转,人们还未从抗旱的疲劳战里恢复过来,就立即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洪灾与内涝。

“看着水位暴涨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有谁能想到半个月前这里还是个‘湖底草原’。”吕娟告诉记者,无论是旱涝交替还是旱涝急转,对于原本就压力巨大的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防汛应对的是水多,抗旱应对的是水少,当水多和水少的矛盾碰到一起怎么办?这需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健全科学的防汛抗旱体系,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

公众旱灾感知度不高,需认识致灾规律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相比水灾,公众对旱灾的感知度似乎不高。

集中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防洪法》、《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应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灾害、煤矿事故灾害和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灾害的有效处置方法和应对措施等应急知识。按照公司关于做好矿井灾害事故应急演练的要求,为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应对各类突发矿井灾害事故的自救和抢险技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全面提升抵御重大突发矿井灾害事故的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矿井灾害事故,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危害,我井于2011年3月26日进行了矿井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大旱之后可能发生水灾,要及早造船,以免到时应对不暇,水灾之后可能发生旱灾,要及早督促车辆生产。

“事实上,旱灾对经济社会的危害之大和影响之深是其他灾种无法比拟的,就直接经济损失而言,也远超水灾。”吕娟解释,旱灾不但会对农业和生态造成重创,而且会威胁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来干旱灾害导致城乡供水短缺的问题会越来越凸显。“我们也呼吁社会对旱灾给予更多关注,认识致灾规律,学会防灾方法。”

问及旱灾的发生规律,吕娟表示,从宏观角度看,干旱一般是受全球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影响导致的气候异常。有研究表明,干旱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比较明显的关联。

干旱通常指长期无雨或少雨,水分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

从区域来看,我国有5个旱灾多发区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南和华南地区。

梅雨期旱涝年_旱涝_伏旱期旱涝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没有西北地区?吕娟解释,西北地区虽然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长期以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工农业生产已经与其气候条件相适应,抗旱灾的“韧性”有所提高。而在其他地区,一旦发生旱灾,损失就比较大。

在夏季,东北地区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旱情多发。

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春季雨带未到,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常发生春旱。因为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所以该地区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