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转载]《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2)

2019-09-07 17: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师:再看第二联,有个现在都使用的成语,也是表示幽静的意思,它是?

生:曲径通幽。(这点学生很容易回答,但往往是条件反射式的,并没有多少想象和感情的投入)

师:是呀,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这两联都写出了一种意境,用一个字来表示,它是?

生:“静”。

师:对,这是多么寂静的美好自然,请大家自己运用情感,读读这两联,记住:尽量读得有感情。(学生自己读,这时读的声音都很低,也较舒缓,似乎生怕吵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运用想象,带着刚才做笔记的那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听老师读一遍。

师:“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老师舒缓的朗读下,学生一个个闭着眼睛,陶醉着。读完后,教室里静悄悄的,老师没有讲话。慢慢地有些学生张开了好奇的眼,老师还是静静地站在讲台前。直到大部分同学睁开眼。老师才开始讲。)

地点,1998年6月,环境幽静、珍稀树木园等十几个植物专类园,有杭州西湖,自然环境幽雅恬静,从而营造了自然,了解外部世界的美妙奇观、欢乐的世界:120 3、3:1比例建造。可以肯定地说,古时确有鸩鸟存在,它的身世和功用我倾向与这样一种判断:此鸟主要是来自于险恶宫阙的渊薮,并推进阴谋理论的执行.它飞行的身影总是晃动在宫廷的天幕上,它是既行使着"天罚权力"的地下判官,又是被黑暗权力宠幸的鸟儿.因而,它出没于平民的注意力之外是毫不奇怪的.鸩鸟肯定不是生活在神话的古风中,它偶尔也从文化的腐质物里发出古怪、凄厉的鸣叫.由于它出没于人口稠密、风化奢靡的江南一带,当地人也称它为同力鸟,雄鸟叫运日,雌鸟叫阴谐,双飞双宿,俨然是连环杀手.作为顶级的剧毒鸟,黑身赤目,羽毛紫绿色,它的身躯像一块黑炭在空中飞舞,尖而长的嘴喙犹如火蜈蚣一般在空气里燃烧,连留下的气息也令人窒息. 如果近距离观察,鸩鸟前半身像鹰后半身像孔雀,足有三趾,走路或者嘴喙都会发出"邦邦"的执拗声音,声音阴骘而幽深,如年迈的守夜人敲着羊皮鼓,它震落的露水偶尔滴落在皮面上,让声音蒙羞.这种鸟深居简出,如若外出必有怪事发生.雌鸩阴谐一叫,肯定是几天的连绵淫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

生:是。

师:难道真的只是鸟愉悦吗?

生:是人;是诗人;是作者。(学生们各抒己见。)

由所写景物(山光),一个“悦”字可从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愉快,由潭水的深邃,一个“空”字也可感受到人物心中尘世杂念全消之心境的宁静。王诗写苍绿色的青苔,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景色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宁静又有生命动感的意境。像我这样一个书法的外行,欣赏毛泽东书法的时候,首先觉得心里很舒服,很愉悦,很过瘾,然后再去探讨这个愉悦是从哪里来的,刚才杨老用了很多词汇去形容毛泽东书法,各种美学的意境,那种意境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只要掌握了书法技巧,就召之即来。

[转载]《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

师:“潭影空人心。”前面明明写了那么多的景物,为何这里却说“空人心”呢,这没道理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本来这句先读后,再将意思理解一下,然后由潭深的意境引入更深的层次“空”,但时间似乎不够,老师在抢时间,想把课的流程上完整,在赶时间,赶流程,没能静下来,后面的程序就都有些仓促,没能更好地进入学生的心灵,共鸣似乎也不够。)

生:这里的“空”是指人心中的俗念在自然中消除了。(有学生这么说着预习作业单上的赏析,似乎还有其他的声音,但老师已经没有再认真聆听进去,照着自己的设计继续讲了下去。)

师:看屏幕(出现一幅中国山水画),这画有没有空的地方?

生:有。

师:(指出空白处)这里有什么?

生:云、雾。(同学们各自说着)

师:你们刚才说这里是空,现在又说有云、雾,到底在说什么呢?(再看画二,一幅齐白石的虾图指着空白处问)这里是不是空的?这里是什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眼_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_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对偶句是什么

生:水。

师:这是空也是不空。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空是空,可以倒进去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空不是没有,空是空杯,是这处一种状态,就看你装什么。

同学们,今天你不懂,我先告诉你,空不是没有。空是什么?空是种满盈。看这首诗(显示PPT)[转载]《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

诗人来到这里,看到的是古寺、高林、曲径通幽、花木、清潭,这就是一种“空”的感觉啊(指着PPT上大大的“空”字):心里的环境;心里满装着宁静、清幽,清澈、明朗、灵动(指着PPT上大大的“不空”两字),它和大自然融在了一起,达到了物我合一,人这时又显得多么轻松空灵。这时的他就会忘记世俗的名利、人世的烦恼(又指着PPT上大大的“空”字),这种空是相对于官场来说的,正若心里若装满了功名利禄,个人得失,他还会有“空心”装得下这美好的景物吗?(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生:不能、装不下。(个别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出想法,更多的同学们却静静的听着,似懂非懂。)

师:同学们,我能耽误两三分钟时间,将我的话讲完吗?

生:愿意。(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到。)

师:同学们,或许你现在不懂。没关系,随着你的阅历的增长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眼,你会慢慢明白和有所感悟的。

同学们,眼空,所以花草山石,朗朗在目,看得清清楚楚,你的眼睛里如果塞进去什么东西,你还能看吗?

生:看不见。

师:你的眼睛如果戴着墨镜,能看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眼睛一定要空,就能看见万物。而耳空,我们就会听到溪声、鸟声,这时的我就像一面明镜似的,映照着万物。

师:正如你在学习时,心中装着游戏、玩乐,想着电视,念着功名,在这样的不空中,你能静下心来空心读书吗?(学诗应有自己的体验,老师是想以己证诗,但学生缺乏的必要的思考,感悟或许不可能有太深,看来全是时间惹得祸哈!)

生:不能。

师:结果你会空手无获。所以,只有我们排除了杂念,做事做到专一、纯正,我们才能在空中有不空,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有更多的空,你才会“万籁此都寂,但余读书声。”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更好地读书,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我们看看诗人,在这万籁俱寂中的空中装进了什么?(停顿一下后,说)

“钟磬声”(屏幕将“钟磬”两字变色)。何为钟磬?它表示一种“禅意”(让学生做下笔记)。也就是告别世俗红尘,排除功名杂念,空遁佛门。这个你不懂关系,做点了解就行了。

最后,让我们用专一的“空心”陶醉在这首诗中,让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生:(齐声朗读全诗)

师:下课。

教学后记:

古诗,贵在”多读”“多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抓住字眼,感悟诗意”,“吟诵诗文,再现诗情”,“积累背诵,回顾拓展”,各个环节,通过听、读、想、演,使得古诗在孩子们的眼前和脑中一再重现,所以一节课下来,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已能熟读能诵了。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自读、分组读、指名朗读古诗、听课文朗读录音、默写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知诗人的情感。(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

但当我到了这所初中后,了解我所要上课的班只有不到三十人的学习情况后,我发觉自己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即没有充分地备学生,备学情,虽然预想了学生的情况,但还是远远高估了他们的学习水平。想改变一下教学过程,比如将内容简化成读诗词、明诗意两个步骤即可,可内心斗争了许久,还是将预计的教学流程上完了,原因有二:第一,总觉得自己充分地备了课,总觉得后面才是亮点和重点,不上太可惜;第二,我也一直觉得,语文课堂不仅是语文活动,更是语文学习,而学习,就意味着一节课必须要让学生有所得,比上课前有所获,最简单的就是学生在一堂课后有新增的东西,若一味地讲究课堂的热闹,迁就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对老师的问题侃侃而谈,流利抢答,那会有真正的学习吗?所以,我愿意将学生引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或许他一时不能明白,或许课堂会陷入沉默,但只要学生在思考,我也觉得不应该放弃,语文就是这样,或许,有一天,他会突然记得某堂课那一时的迷茫后豁然开朗的,特别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当然,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学生才是你课堂的前提要素,针对这样的学生,教惯优生的我,虽然已经预想到了这点,但却没有真正做到准确地预设,还是那句话:自己在设计课程时,还是更多地考虑到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这必然造成这堂课的失败。

在和听课老师们交流时,我首先就先说明了以上情况,并真诚的做出了自我剖析,希望同行们给我更多的建议,真的只想让他们说意见,可善良的老师们还是给了我一些肯定,让我深受感动。我想:教学永远是一种有遗憾的艺术,或许完美的课永远都不可能存在,一堂好课固然会给老师们很多启示,但有时,一堂不成功的课,特别是有探索意义的课,也会给自己和听课的同行更多值得反思的东西,更多值得商讨的东西。我的这堂课,说实话,自我感觉非常不成功,但真的给了我太多值得反思和深思的东西。

下面,还是说说这堂课的各方面的设计理念和效果吧。

在上课前一周,我就写好的预习单,让班主任提前发下去,让其叮嘱学生认真预习,结果班主任是在我上课的那天早晨发下去的,孩子的预习就有可能没落到实处。我一直以为,新课预习特别重要,因为现在的学生作业多,学习任务重,加上应试的成分多,所以,孩子能自主学习,又可以进行检测和反馈的,只剩下预习这块阵地了。所以,我对预习的要求是比较严的,若学生没有做到认真预习,我会将课堂让出二十分钟左右,让他们预习后,再开始讲课的。否则,我的课也无法深入下去,学生的感悟也不可能有多深的。而这节课,我是针对认真预习我的预习作业单的内容后而设计的,课堂上学生明显对一些诗的表面意思都未弄懂,甚至还有没将诗读熟的学生,而针对这种情况,自己在上课发现时就应该对教学内容及流程进行调整,可是自己没有。这就出现了读诗时不节奏、停顿不到位,更不要说意思,或是情感的深入了。

会背就会写,这既是对背诵基础的检查,也是对应试的需要。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背诵,当然就谈不上写了,我巡视一圈,只好强调几个字后,草草往下个程序走。

通过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只想通过几个字的改动,引出诗词密码:即读诗不能只想到字词的表面意思,而是要想到在每个字词的背后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书写的意境,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字词,更是如此。这是初次学诗学生必须要引起注意,而通过训练,最终形成一种欣赏诗词的思维方式,而这也是阅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在这个环节上,本想通过详细的预习单内容,让学生自我感悟后,我讲密码就容易理解多了,然后以此为方法,进行第二首诗的学习。可还是上述原因,学生预习时没有投入,加上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连表面意思都没能理解,又怎能深入到对如何赏诗的内层探究呢?自己本也应该在这上面再多花些时间,甚至干脆就以这首为诗为本堂课的重点,进行学习引导,一课一得,就讲诗词的密码,而这首诗是对朋友的同情和思念,学生至少会有些切身体会,这样或许学生对诗词的密码掌握得更好些,会更得心应手些,可自己没有这样做。

接下来是第二首诗,也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讲解。

先是读,由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实际水平,在读的引导上虽费了些时间,超过自己预设的朗读时间,但效果也并未达到预期设想,还是想赶下一个环节,在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上,未能深入、更细地进行指导和练习,这样学生也就很难达到下个环节的真正体验式学习。

接着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和直译,上个环节未能真正落实,这个环节自然就有问题,还是学生的预习始终未能到位,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实,若真正从现有的学生状况出发,我想,自己这课的目标完成就应该到此为止,即做到“读诗词,明诗意”这两步就行,可这样的话,前面的密码铺垫又算怎么回事,也总不能将另外两个重点过程放在下个课时进行吧,毕竟这是示范课,自己设计的重点内容总得呈现吧,纠结中,只好继续往下进行。

到了最关键的密码—情感—意境的解读了。

后来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时读起来就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语言材料渗透的情感韵味,简而言之就是悟意(把握字、词、句、段,揣摩含义,尤其是言外之意,理解在全篇中的作用等)悟形(感受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悟法(字、词、句、段的读法以及写法)悟境(体察语言描绘的意境)悟情(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悟理(语言所揭示的道理)悟异(提出与作者的不同见解,求真、求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以诵传情,在朗读中体悟诗句所蕴含的意思和意境,让抽象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流动的画面,从而达到品味文字,深入情境,体验情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