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投资/创业/营销/运营/企划/管理方案文档分享平台(2)

2019-07-06 06: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 12 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5.5 RTK 平面控制测量 5.5.1 基本要求 5.5.1.1 RTK 控制测量前,应按需要收集测区高等级控制点平面坐标、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和高程成果。 5.5.1.2 RTK 平面控制点按精度分为一、二级。 5.5.1.3 RTK 测量观测条件应符合表 6 规定。 等级 平均 边长 km 测距 中误差 mm 测距 相对中误差 所用测距 仪等级 测距测回数 测角 中误差 ″ 方向观测测回数 三角形 闭合差 ″ 往 返 DJ1 DJ2 DJ6 二等 9 ±30 ≤1/300 000 Ⅰ 3 3 ±1.0 12 - - ≤3.5 Ⅱ 4 4 三等 5 ±30 ≤1/160 000 Ⅰ 2 2 ±1.8 6 9 - ≤7 Ⅱ 3 3 四等 2 ±16 ≤1/120 000 Ⅰ 1 1 ±2.5 4 6 - ≤9 Ⅱ 2 2 一级 1 ±16 ≤1/60 000 Ⅱ 2 - ±5.0 - 2 6 ≤15 二级 0.5 ±16 ≤1/30 000 Ⅱ 1 - ±10 - 1 2 ≤30 DB33/T 5522014 7 表 6 RTK 测量观测条件基本要求 PDOP 值 截止高度角 15°以上的 卫星个数 观测窗口状态 <4 ≥6 良好 ≥4 且≤6 5 可用 >6 <5 不可用 5.5.1.4 经纬度记录精确至 0.000 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 0.001m,天线高量取精确至 0.001m。

5.5.2 技术要求 RTK平面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规定。 表 7 RTKRTK 平面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 级 相邻点间 距离 m 点位中误差 cm 边长相对 中误差 与基准站的 距离 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 一级 ≥500 ±5 ≤1/20 000 ≤5 ≥4 四等及以上 二级 ≥200 ±5 ≤1/10 000 ≤5 ≥3 一级及以上 采用单基准站 RTK 测量一级控制点,需更换基准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 2 次, 各次测量的平面坐 标较差应不大于 4cm,取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中数作为结果。 采用网络 RTK 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须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5.5.3 RTK 观测 5.5.3.1 流动站不宜设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 5.5.3.2 平面控制测量时流动站采用三角架或带有三角支撑的对中杆对中,每次观测前对仪器进行初 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超过 5 分钟尚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地形图测绘规范,宜断开通信链路,重新进行初始化操作。 5.5.3.3 每次作业开始与结束前,应进行一个或一个以上已知点的检核。 5.5.3.4 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

地形图测绘规范_1:500地形测绘收费标准_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5.5.3.5 在求解坐标转换参数时,应采用不少于 4 个高等级重合点的两套坐标系成果,且所选重合点 分布均匀,能控制整个测区。 5.5.3.6 平面控制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2cm。 5.5.3.7 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2cm。 5.5.3.8 流动站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 20 个,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4cm,取中数作为最终结 果。 5.5.3.9 后处理动态测量时,流动站应先在静止状态下观测 10min~15min,然后在不丢失初始化状态 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 5.5.4 成果检测 DB33/T 5522014 8 RTK平面控制测量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5%~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可 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技术或全站仪检测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8 的要求。 表 8 RTKRTK 平面控制点检测精度要求 等级 测距中误差 mm 边长较差的相 对误差 测角中误差 ″ 角度较差限差 ″ 坐标较差中误差 cm 一级 ±15 ≤1/14 000 ±5 14 ±5 二级 ±15 ≤1/7 000 ±8 20 ±5 5.5.5 其它技术要求 未明确的其它技术要求按CH/T 2009、GB/T 18314 、CJJ/T 73执行。

学校水准路线,这个主要是为了给以后的做导线测量奠定基础.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超线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第三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sum。 (3)水准点的控制和高程控制 ①在现场周围可靠位置,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高程,设立临时 水准点,以此作为施工时水准测量的依据,引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的复测 二、水准点的加密 第五节经纬仪高程测量 一、经纬仪高程测量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 二、经纬仪高程测量的概念 三、经纬仪高程测量的方法 四、经纬仪高程测量的仪器 五、一个测站上的经纬仪...。

高程精度有特殊要求时,可在专业技术设计书中另行规定。 DB33/T 5522014 9 6.2.2 各等水准测量因地形条件限制允许布设水准支线,水准支线长度不超过表 9 规定的 0.7 倍,且 必须往返观测,三等及以下可以单程双转点代替往返测。 6.3 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6.3.1 各等水准测量基本精度指标以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与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进 行衡量。凡进行往返测的每条水准路线均应按测段往返高差(或左右路线)不符值计算 M△;当测区内 水准网形成的水准环数超过 20 个时,还应按环闭合差计算 Mw。M△和 Mw 计算方法见式(7)和式(8)。 4/]/[nLM S   (7) 式中 n 测段数; Ls 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Δ 测段往返(或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 /]/[NLWWMW (8) 式中 N 水准环数; L 水准环线周长,单位为千米(km); W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6.3.2 各等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0 的规定。 表 10 各等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单位为毫米 等级 每千米高差中数 中误差 测段、区段、 路线往返测 高差不符值 测段、路线 的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 检测已测段 高差之差 偶然中误差 M△ 全中误差 Mw 平地、丘陵 山地 二等 ±1.0 ±2.0 4Ls - 4 L 6 Li 三等 ±3.0 ±6.0 12Ls 8Ls 12 L 15 L 20 Li 四等 ±5.0 ±10.0 20Ls 14Ls 20 L 25 L 30 Li 五等 ±7.5 ±15.0 - - 30 L - 40 Li 注 1 Ls 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 为水准符合路线或环线周长,Li 为检测测段长度,单位均为 km; 注 2山地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 400 m 的地区; 注 3当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 方根为限差; 注 4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 1 km 时,按 1 km 计算。

视距测量是利用经纬仪、水准仪的望远镜内十字丝分划板的上的视距丝在视距尺(水准尺)上读数,根据光学和几何学原理,同时测定仪器到地面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17.经纬仪竖盘指标差为零,当望远镜视线水平,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时,竖盘盘左读数应为______,盘右读数。)望远镜 目镜、物镜、调焦螺旋 粗瞄准器、十字丝、读数显微镜 2)水准器 主要轴线关系 a 视准轴⊥横轴 b 管水准轴⊥竖轴 c 十字丝竖丝⊥横轴 d 横轴⊥竖轴 3)其他辅助结构 光学对点器 水平读盘变换手轮 水平度盘由光学玻璃制成 顺时针0° 。

地形图测绘规范_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_1:500地形测绘收费标准

6.4.2 采用数字水准仪时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2 的规定。 表 12 采用数字水准仪时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累积差 m 视线高度 m 重复测量次数 二等 DSZ1、DSZ05 ≥3 且≤50 ≤1.5 ≤3 ≥0.55 且≤2.8 2 三等 DSZ1、DSZ05 ≤100 ≤2.0 ≤5 三丝能读数 2 四等 DSZ1、DSZ05 ≤150 ≤3.0 ≤10 三丝能读数 2 五等 DSZ1、DSZ05 ≤150 ≤5.0 ≤20 三丝能读数 1 6.5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6.5.1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代替四、五等水准测量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3 的规定。 表 13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代替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 m 高程导线 长 度 km 测回数 中丝法 垂直角测回差 及指标差较差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m 附合路线或 环线闭合差 DJ2 DJ2(″) 平地、丘陵 山地 四等 ≤1000 15 3 7 40 D 20 L 25 L 五等 ≤300 12 2 10 60 D 30 L 35 L 注 1 D 为边长,以 km 计,不足 0.2 km 按 0.2 km 计算;L 为路线总长,以 km 计,不足 1 km 按 1 km 计算。

注 2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与直接水准交替使用时,路线闭合差仍按表 13 规定。 注 3 测边要求与同级导线测量相同。 注 4 垂直角对向观测,仪器高觇标高观测前后各量一次,精确读至 1mm,当较差不大于 3mm 时,取平均值。 DB33/T 5522014 11 6.5.2 电磁波测距五等高程导线,可采用全站仪直接测定并读取其观测高差值,以取代常规垂直角观 测,但测回数仍应按表 13 规定执行,其半测回高差互差以及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差△h 允应按式(9) 计算。 /iSh 允 (9) 式中  =206265; S 平距,其单位同△h 允 ; i 指标差秒值,在计算同半测回高差互差之限差时,取i=30″;在计算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 差时,取i=10″。 6.6 RTK 高程控制测量 6.6.1 基本要求 RTK高程控制测量代替五等水准高程时,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4规定。 表 14 RTK 高程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高程中误差 cm 与基准站的距离 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 ≤±3 ≤5 ≥3 四等水准及以上 高程中误差指控制点高程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网络 RTK 高程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6.6.2 高程测定技术要求 6.6.2.1 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内容应齐全。 6.6.2.2 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如采用数学 拟合法求取高程异常,则至少应选取 6 个重合点,且重合点分布均匀。 6.6.2.3 高程精度要求高于± 5cm 时,应优先使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获取,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模型内符合精度应达到± 2cm。 6.6.2.4 高程异常拟合残差应≤3cm;设置高程收敛精度应≤±2cm。 6.6.2.5 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 20 个,各次测量的高程较差 应≤4cm,取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6.6.3 成果检测技术要求 采用RTK技术施测的高程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5%~10的外业检 测。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 结果△h应≤D40mm, D为检测线路长度,单位为km,不足1km按1km计。 7 坐标系统转换 7.1 一般规定 DB33/T 5522014 12 7.1.1 在三等及以下控制网中, 当 WGS84 坐标系与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较差小于 2cm 时可不经计 算直接使用。

其它情况应进行转换。 7.1.2 坐标转换可采用七参数模型或四参数模型。 7.2 转换方法与技术要求 7.2.1 转换方法 7.2.1.1 一般情况下,转换精度低于± 5cm 时使用四参数模型;转换精度高于± 5cm 时,优先采用七参 数模型。转换模型见附录 B。 7.2.1.2 当采用七参数模型转换时,外围至少选取 4 个公共点、内部至少选取 3 个公共点计算参数; 当采用四参数模型转换时,至少选取 3 个公共点计算参数。公共点点位应分布均匀。 7.2.1.3 双向转换时,选取的公共点应一致。 7.2.2 转换技术要求 7.2.2.1 控制点转换误差,不超过控制点相应等级精度的 1/3。 7.2.2.2 坐标转换后应对公共点再进行反算检核,求得坐标转换残差并评定精度。坐标残差大于 3 倍 中误差的重合点应剔除后重新计算。 8 数字地形图测绘 8.1 基本要求 8.1.1 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要求 8.1.1.1 地形图图幅一般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或矩形分幅(40cm50cm)。图幅编号一般 以图廓西南角坐标(以千米为单位)为基础,纵坐标(X)在前,横坐标(Y)在后,中间以“-”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