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河流地貌发育》的教案和教学反思

2019-06-29 12: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

3、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树立物质的运动观,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难点: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河流地貌图片,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地貌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

【讲授新课】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方式

(设问)河谷是怎样形成的?

(过渡)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和河谷形态有很大的差异。

快速阅读教材第77页,总结河谷形成过程中的侵蚀方式有哪些,这些侵蚀方式对河谷有什么影响?

(1)溯源侵蚀作用

(2)下蚀作用

(3)侧蚀作用

2、三种侵蚀方式与河谷的发育

(1)河谷发育初期(图片a):溯源侵蚀作用和下蚀作用为主,河谷呈“V”形。

(2)河谷发育中期(图片b):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展宽,形成众多连续的河流弯道。河流在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3)河谷发育成熟期(图片c):侧蚀为主,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河谷呈“U”形。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

3、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能体现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

展示图片长江

【活动】完成第76页活动---张家界河谷的形成。

阅读教材第78—79页及图4.18,思考:①冲积平原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②这些冲击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1、洪积—冲积平原(完成p79页活动)

2、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

横断山脉山间盆地、湖泊众多,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广布,现代冰川作用发育,重力地貌作用,如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屡见。河流侵蚀地貌 概念 河流侵蚀地面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另外,本章的重难点知识包括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教师在课堂上应对这些重难点知识作进一步的讲述。

七、板书设计

溯源侵蚀

侵蚀地貌下蚀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侧蚀

河流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堆积地貌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中的优点

1、课堂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改后体现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教师在授课时要利用教材,但不局限教材,要充分利用其他媒介,如网络、课件、图片等,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不能体验到的事物(如本课中长江沿岸地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把枯燥的、学生难于理解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的方法。我在课前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制作了幻灯片,给学生提供相关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及材料。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圆满的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2、讲练结合,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在课堂设计中注重讲练结合,课堂讲解后,配合相关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标要求知识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_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

3、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交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

4、“人、地”结合,拓展思维空间

每一款葡萄酒的背后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文,掩映着当地的地理地貌、天气气候和历史情怀。综上所述,我们至少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首先,在进行全球地缘政治分析时,我们需要处理好“变”(各种人文社会因素)与“不变”(地理基础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地理政治规律)的关系。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5、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系

本节课“绘制长江横剖面图”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发现了下蚀和侧蚀的规律;“绘制长江纵剖面的变化图”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发现了溯源侵蚀的存在;“预测某河床的变化”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发现了河流越来越弯曲的规律。

6、直观呈现,使学生可感可知

本节课学生观看了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照片,感受了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结合长江的游览,通过照片、诗词、数据等资料,真实地感受到了长江河谷形态的变化。观看了河漫滩、洪积扇、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反思教学中的遗憾

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遗憾的教学,课前虽精心周密的设计,而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总会留下许多的遗憾。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但能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也许一个新的教学灵感就诞生。

1、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案再设计

我先依据自己的教案设计一节课,然后坐下来好好地反思,把刚讲过的课过滤一下,如教法上有哪些创新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组织活动方面是否有突破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学生主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到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是否到位,及时记录下来,进行重新再设计,以便更好地进行其他班级的教学。

2、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

现在的地理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教师如果能获得一些成功的反思,就能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成功。如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的一种尝试,力图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3、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俗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休,他们总会有闪光点的出现,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风解,激励学生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有独特见解的内光点,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