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收藏: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大地震(历史记录)(5)

2019-04-30 05: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明建清修的欞星门是一座一列五开的建筑,1974年迁建在开元寺内,迁建前还很牢固。如果当时没有强烈的地震,一下子就倒塌是不容易的。

(六)泉州城从东北向西南的雉堞 几乎都倒塌了。街上巨大的石牌坊也部分倒塌

1.“(万历三十五年)坏……石坊……北门城楼自东北抵西南,雉堞倾圮殆尽”(《府志》卷七十三《祥异》)。

2.“(万历三十五年)城中石坊驱倒六座,……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县志》卷十五《杂志》)。

3.“上御极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碑)。

4.“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其他雉堞坛遗,以次缮治”(《府志》卷三十《姜志礼传》)。

5.“万历三十二年地震,楼铺雉堞多圮。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复缮治之。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府志》卷十一《城池》)。

去看看,同时不停地修复城防,同时要让一名魅力高的武将作为太守管理城池。海南文昌中学的前身为建于1595年(明朝万历乙未年)的“玉阳书院”,1731年(清朝雍正九年)更名“至公书院”,1804年(清朝嘉庆年)改为“蔚文书院”,先后造就了16名进士,107位举人,30位武举人,培育生员万余人。王钦诰,江西泰和举人,万历二十二年任项城知县,修万历《项城县志》。

明代万历年间的泉州城是一座周围约30里,城墙高2.6丈,城基宽2.4丈,有7个城门,城门上都有门楼,还有140个窝铺,多用花岗石砌筑的宏伟城池。这样牢固的建筑物,在一次地震中竟然“楼铺雉堞多圮”,地震强烈可想而知。还有泉州的石牌坊,从前栉比鳞立,非常壮观,都用大块的花岗石榫接而成,在地震中竟然也“驱倒六座”。城垣与石坊的损坏程度,确属严重。然而,城坊的破坏是1604年地震或1607年地震所致,上述资料各执一说,谁是谁非,应加以辨定。我们认为是1607年秋大地震造成的。其理由之一,在文献与碑刻记述不同时,文献可能有印刷错字,也可能抄录错误,碑刻则由当时的当事人所立,不致错误,应以姜志礼《重修洛阳桥记》碑“丁未(1607)地大震,城垣坊剥,胥就颓”之句为主据。理由之二,如果是1604年地震,那时姜志礼尚未任泉州知府。城垣破损是国防大事,泉州在嘉靖年间又屡受倭寇侵扰,教训犹新,不可能城墙破损被搁数年后再修,应该立即抢修,以策安全。所以把城墙记为1604年地震破坏,1606姜志礼上任后才修理,难以成立。理由之三,查1607年地震后所有修缮工程,姜志礼都委詹仰宪主持,看来詹是当时的总工程师。城墙也是詹仰宪经办修缮的,并且于短时间内即“旬日造成”,而经费是“请帑金”,即由国家批准拨款。这些更可以证明明王朝对修城的重视,不可能倒塌而任其荒废了两年后再修。所以城垣石坊都是1607年秋天地震时破坏的。

(七)开元寺及其附属建筑 也受1607年地震的影响

开元寺东塔(即镇国塔)在1604年大地震中受损情况已见前述。未见开元寺在1607年大地震中受损的记载,原因在于1606年曾经及时加固一次。据詹仰庇《开元寺修东塔记》说:“万历甲辰(1604年)地大震……度材鸠工,葺衅饬坏,计易榱石百有二,捐银一百九十两有余。经始于万历丙午(1606年)正月,告成于八月”。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七座石桥。在元朝的一百多年中,太原及其周边曾发生地震四次,各类建筑及人员程度不同地都有损毁和伤亡,多福寺受到一定的损坏不可避免,故而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特予重建。寿光故城西侧仓颉墓再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又重修于万历。

一级达标中学(17所):泉州一中、泉州五中、泉州培元中学、泉州七中、晋江一中、晋江养正中学、晋江季延中学、南安一中、南安国光中学、安溪一中、永春一中、惠安一中、南安华侨中学、南安侨光中学、德化一中、石狮石光中学、石狮一中。三级达标中学(23所):惠安四中、惠南中学、南安二中、南安鹏峰中学、安溪蓝溪中学、安溪六中、安溪八中、安溪沼涛中学、安溪俊民中学、永春一中、德化县二中、德化三中、石狮市永宁中学、泉港二中、泉州九中、泉州马甲中学、晋江首峰中学、晋江陈埭民族中学、晋江英林中学、晋江二中、晋江平山中学、惠安五中、惠安崇武中学。 闽南方言区: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龙岩4个市,包括:厦门、金门、 泉州、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安溪、同安、大田、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等地,共 23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