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二章中国地
教育学习+K12中国地理(时间:45 分钟 分值:9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2019·广州测试)圩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利用濒河滩地、 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安徽省巢湖的圩田,可追溯到三国时代 的曹魏江淮屯田时期,以后历代开垦不断,尤其在北宋年间发展较快。据此回答 1~2 题。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对巢湖圩田建设影响较弱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 C.土壤 2.巢湖圩田建设可以( A.改善土壤水分条件 B.根除湖区水旱灾害 C.提高巢湖的调蓄能力 D.改变湖区作物熟制 解析:第 1 题,由“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 ,可知其与 土壤、水源有关,而水源受气候影响很大,则影响较弱的因素是地质。第 2 题,由“筑堤挡 水护田” ,可判断圩田建设可改变濒河滩地、湖泊淤地中的土壤水分条件,使其能够耕作。 答案:1.B 2.A (2019·福州质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此道始建于殷 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 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
下图示意褒斜古道 线路。据此回答 3~5 题。 ) ) B.地质 D.水源教育学习+K12教育学习+K123.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C.搬运作用 4.在甲地修路时,古人采取的对策是( A.沿河成路 C.岭横越垭 5.古代褒斜道修通的地理意义是( A.乙地发展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B.方便成都与长安间的钱粮运输 C.连接了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 D.增加通往汉中的交通运输方式 ) )) B.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B.陡峻盘旋 D.险绝而栈解析:第 3 题, “火焚水激”法就是先用火烧石,待石温很高时用凉水激冲,岩石因热 胀冷缩而裂开。这种在温度变化下岩石产生裂隙,并形成松散物的作用属于风化作用。第 4 题,图示甲地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则甲地附近应该是分水岭,且分水岭走向基本与古道垂 直; 则甲地交通线直接穿越山岭, 为了降低工程难度, 必然要穿过地势低处, 即鞍部或垭口, 则对策是岭横越垭。注意图中甲处并无栈道、隧道遗迹,则不可能是险绝而栈;在甲地穿越 山岭,也不会是沿河成路。第 5 题,由“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 ,以 及关中主要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 可知修建栈道可以连接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 但更 重要的意义在于方便成都与长安间钱粮运输,故 B 正确。
1.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监测显示,4月13日8时至14日6时,南方降水稀少,北方的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东部等地降小雨,山东南部和半岛、河南北部等地降中雨,山东菏泽、济宁局地大雨(25~30毫米)。
第 8 题, 湖泊水对周边区域地下水具有补给 作用,湖泊水位下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故 A 正确。湖泊水位下降与来水减少有关,但不 会造成上游水量变化减小,故 D 错误;河流来水减少,必然导致带来的泥沙减少,则湖泊泥教育学习+K12教育学习+K12 沙淤积减轻,故 B 错误;流域面积受地形因素影响,不受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故 C 错误。 答案:6.B 7.C 8.A (2019·南昌六校联考)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黄梅时节家家雨” 、 ②“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③“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④“山 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回答 9~11 题。 9.①②③④反映的地理现象依次出现在( )A.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秦岭山地 D.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10.符合谚语③所说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河流流量大 C.多为雨水补给 11.属于谚语④所述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 B.汛期长 D.有结冰期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 盛 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④⑤ D.②⑤解析:第 9 题,①“黄梅时节家家雨”描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诗中的“雨”指的是 梅雨;②“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描述的是华北地区的春旱;③“早穿皮袄午 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描述的是西北地区, 因为该区域深居内陆, 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很大; ④“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描述的是秦岭山地。
[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