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文明成果 张弛: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2)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目前有鲁东南、鲁北城子崖遗址周边、桐林遗址周边和小清河流域四组系统区域调查材料可以引用,鲁中南沭河上游地区的调查可能不是全覆盖的系统调查,但也属于专题调查的成果,基本代表了山东全境。
结果显示龙山文化时期是聚落数量最多的时期,鲁东南地区较此前大汶口文化时期增长了近20倍,大汶口文化核心区域———鲁中南地区增长了近一倍,并且有多处聚集成群的迹象和明显的等级差异,其中鲁东南面积最大的两城镇和尧王城遗址的面积分别为256万平方米和300 万平方米。
鲁北则有城子崖和桐林两座大型城址,其中桐林遗址的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但这些遗址中的绝大多数属于龙山文化早期和中期,鲁东南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只有15 处,岳石文化时期遗址19处,仅相当于此前的1/30,面积最大遗址——西寺遗址也只有9 万平方米。
鲁北小清河流域调查发现的6 处龙山文化遗址都属于龙山早期,3处岳石文化遗址已经晚至商代早期。桐林周边岳石文化遗址的数量仅有此前龙山文化的1/10,大汶口文化的1/4。
只有城子崖周边岳石文化时期聚落的数量减少得没有那样剧烈,且城子崖为目前所知唯一可以确定的岳石文化城址,这里是岳石文化中心区之一。这几片区域都是在龙山早中期达到繁荣的顶点,从龙山晚期开始衰落并持续到岳石文化时期,岳石文化遗址甚至较大汶口文化时期普遍少50%以上。
龙山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的持续衰落应当是整个山东乃至黄淮地区的整体情况。从文化变化的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至龙山文化早中期,山东地区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包括鲁西南豫东的王油坊类型持续向淮河流域扩张,一直到长江以北,正好对应了大汶口晚期至龙山文化早中期山东地区文化繁荣、人口剧增的现象。这一情况直到龙山晚期停止,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遗址也不多见。
河南境内豫北地区以安阳为中心800 平方公里的系统调查发现大司空文化8 处、龙山文化28 处和下七垣文化8处。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下七垣文化遗址的数量减少了近70%,仅相当于大司空文化时期。
豫南缺乏系统调查的数据,但根据南阳盆地南召、镇平、内乡、南阳、邓州和新野共52处史前遗址复查资料可知,这里史前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为仰韶文化中晚期,共有聚落44 处,此后的屈家岭文化时期25处、石家河文化早中期15 处、龙山文化30 处,但存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堆积的遗址仅2处。
颍河中上游地区调查发现仰韶晚期—龙山早期11 处、龙山晚期26 处和二里头文化遗址21 处,其中龙山文化有王城岗(50万平方米)和瓦店(100 万平方米)等大型城址和遗址,二里头文化则都是中小型遗址。
这些区域包括豫北和豫南的河南东部地区,大致可见龙山文化时期是人口和聚落最为繁盛的时期,但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则出现了普遍衰落的情况,而且有迹象表明衰落的时间可以提早到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
即使在豫中郑洛地区也有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一期的一段衰落时间,面积最大的遗址是二里头一期和新砦,均为100 万平方米。
关中地区没有系统调查材料可以引用,这里在龙山文化时期是所谓客省庄二期文化的早期,二里头文化一期、二期在关中西部为客省庄二期文化晚期(双庵类型晚期),东部为老牛坡类型,而二里头文化三期、四期时关中东部及汉中地区是二里头文化分布区域,关中西部只有零星分布的望鲁台—乔家堡类型。
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的密度不明,也没有规模特别大的遗址见于报道,岐山双庵遗址的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以上,但分布并不连续,实际上是由几个遗址组成。
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复原图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址很少,从其文化影响力很小的情况来看,显然没有大型聚落存在的迹象,用衰落来形容应当恰如其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