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林科院:2017年立项目数经费数全国排名第三
中国科技网讯(王建兰 刘庆新)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国家科技计划改革、强化科技创新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紧扣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在服务全局、成果产出、项目申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服务全局,牵头、参与林业科技国家顶层设计
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牵头编制了《国家林业长期科研试验示范基地规划(2017-2035年)》、“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等创新行动方案。将森林、湿地、荒漠等长期科研试验基地纳入了国家布局,为长期试验示范基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申请成立了“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协同创新中心、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攻克区域生态建设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
全面参与了“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对林、果、花、草等林业种业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设计和统筹布局,为“十三五”林木育种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林业规划工作,从我国首例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近自然森林,以及“千年秀林”工程,到总面积为1305万亩的规模化林场的启动建设,发挥着骨干支撑作用。
组织编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科技创新专项”实施方案。积极参与“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科技冬奥专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方案”等重点研发专项实施方案编制,以及“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重点研发专项实施方案和概算编制工作。全院新增各类纵向项目40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3项,在全国科研院所中,立项项目数和经费数在全国科研院所中均排名第三。
科技成果产出取得标志性进展
2017年,中国林科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申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目前已通过北京市科委组织的会评;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8项。为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跨行业、跨单位(团队)之间的科技合作,鼓励科技人员集成组装重大成果,培育更高级别的奖项,开展了“中国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评选活动,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技术与服务平台等5项成果获奖。
——填补我国湿地领域科普空白。湿地研究所崔丽娟研究员领衔完成的科普作品《湿地北京》填补了我国湿地领域科普空白,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品很好地契合了国家科普创新和生态建设重大需求,立足弘扬生态文明,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凝练了湿地科学前沿创新研究成果。通过湿地之城、湿地之用、湿地之行、湿地之恋、北京湿地之生五个章节,以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感情浓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北京湿地的变迁、北京湿地文化与湿地科技等内容。书中披露,1950年到2009年的60年间,北京湿地缩减率已达79.5%。目前,作为都市天然空调、绿色“海绵”、城市之“肾”的北京湿地严重“缩水”,总面积仅存5.14万公顷。《湿地北京》和衍生创作的图书、新媒体传播材料、创意文创产品,以及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共同形成了《湿地北京》系列融合科普作品,实现了跨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传播,在推动北京湿地保护立法进程,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提升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次建立高分林业应用服务平台。资源信息研究所李增元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高分辨率遥感林业应用技术与服务平台”,是支撑国家高分专项(民用部分)应用系统建设实施的高分林业行业应用示范项目,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16 个国家重大专项之一。项目制定了《高分林业遥感应用示范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突破了8 项高分林业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研制了21 种高分林业应用系列专题产品,编制了9 项高分林业应用技术标准,建成了5大类高分林业遥感应用示范专题数据库。首次建立了面向林业行业、基于高性能计算和云架构的高分林业应用服务平台,集成了高分数据处理子系统和高分森林资源调查、湿地资源监测、荒漠化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监测和森林灾害监测等5个专题应用子系统,实现了高分林业应用专题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及共享服务。成果已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全国采伐限额和全国林地征占用检查、森林资源综合检查、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全国荒漠化监测、全国石漠化监测、林业生态工程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国家级林业调查与监测业务中广泛应用,在林业生态工程监测和全国石漠化监测中高分数据替代率达到100%。为国家林业发展“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了重要信息保障。
当然不会专注于武器装备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