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等重点地区地热调查(2)
统筹推进长三角、苏南、皖江、长江中游等重点地区的综合地质调查和合作示范区建设。开展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探索建立大流域的地质环境效应评价技术。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面向海洋强国建设,全面提升海洋地质调查能力
精心实施海洋地质调查项目。
启动南黄海崂山隆起油气参数井钻探工作。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100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继续开展1∶25万三沙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和远洋考察。
精心实施中越北部湾湾口外海上共同考察、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沉积演化对比研究。开展与东盟国家海洋地学合作。实施太平洋、印度洋深海地质资源航次科考,深化两极地区海洋地质研究与资源评价。
加强海岸带地质调查。
组织编制分省的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重点区域的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试点。
服务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支撑能力
全力支撑部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推进地质调查与土地调查在规划管理、成果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融合。
大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大力推进绿色调查和绿色勘查。加强资源集中区资源潜力、经济技术条件和生态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加强战略性新兴矿产和大宗紧缺矿产调查评价,力争在重要勘查区、矿集区取得重大进展,确保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如期实现。
支撑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继续优选油气、页岩气有利区块,指导、推进新疆油气中标区块、南方页岩气中标区块勘查。
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以福建省和河北省承德市为试点,探索建立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的综合调查评价。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持续开展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动态监测。
大力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以成都天府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等为重点,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新样板。以西安、郑州、武汉等典型城市为试点,建设三维可视化的全要素透明地下空间结构模型。
加快推进“地质云2.0”建设。
在建成直属单位29个地质云分节点的同时,建立辐射省级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的分节点,扩大地质云共享服务范围。
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工作。
积极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建立地球深部结构和物质的探测技术体系。开展深海地质调查关键设备、装备和技术研发,推动光学卫星星座等遥感业务卫星建设和航空物探技术装备研发,提高国产卫星数据应用率,创新耕地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国家深地探测中心,推进华北等5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运行。积极推进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深地动力学和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
精心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
持续推进“化学地球”、“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两项国际大科学计划。适时启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
加强地质科技国际合作。
深化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学合作,编制地质科技国际合作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
加强地质成果转化和地质科学普及。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的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仪器和装备。
加强地质调查管理,着力提高地质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狠抓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
落实部“质量提升年”要求,强化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法人对项目质量的主体责任,压实大区项目办对项目质量的监管责任。依托“地质云”对项目野外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在线监测、在线控制质量和责任追溯能力。建立质量通报与质量诚信黑名单制度,严厉查处质量违规行为,对质量不合格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
加快技术标准提档升级。
加大地质调查技术规范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力度,发挥标准规范在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加快海洋地质、城市地质、岩溶地质、绿色勘查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完善中国地质调查标准体系。推动1∶5万区调、矿调、环调规范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
加强地质调查预算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
健全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完善中央与地方协调联动机制
研究制定地质调查中长期规划。
深化新型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建设。
深化与“政产学研用”的多方合作。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地质文化建设年活动。
(原标题:划重点!2018年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这样干)
谢教授的问题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