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6年级(2)

2021-07-30 01:4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句和朋友交流一下理解 记忆词语的方式。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本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终一段时,更加强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策略,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常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终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教师强调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象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 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恰当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教案格式表_矛与盾的集合表格式教案_三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恰当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依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难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一些生词的读写和利用。

【教学准备】

矛和盾的截图及有关生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照片:你明白什么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两者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本,要求读准音节、读通段落。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单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单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本,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本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遇到在把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些之后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也许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背诵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困惑。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难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能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特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哪些启发?这两个问题成为下节课学生探讨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这些字更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份所占的大小有哪些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那些字更难写,写的之后应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照顾差异策略:允许写得既快又好的学生读课外书并做摘录。

【作业】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选做题:从本课生词中选择自己偏爱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照顾差异策略:选做题优生必做,其余的选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利用直观的教具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对抽象的矛和盾有了直观的印象。

2、能从“差异教学,异步发展”的课题出发,设计多个异步策略,让优生在课堂上没有吃不饱闲着没事干的事情发生,让学困生在优生地指导下进行较到位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鼓励教师对于课文内容多提有价值的弊端,避免滥问。

4、在写字时发挥教师的切实自主性,让学员来当小校长,指出某个字词难写和易写错的地方,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致很高。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

教案格式表_矛与盾的集合表格式教案_三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恰当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本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反思、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听过自相矛盾的故事吗?

老师简单讲故事,介绍矛和盾的起源与历史。

①出示矛和盾的照片:你明白什么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两者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那还是不是我们的独白里头的人物那样自相矛盾了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认知

学生轻读课本,要求读准音节、读通段落。

师:自由地读一读,听清老师的要求。

出示生字,开火车请学生读。

师:我相信同学们很快还会掌握生字的发音,而且可读得更标准,你自己一个人试试能不能行?

那么你给生字宝宝戴上音节帽。戴错了能要哭了。

学生注音。

师:除了生字,你敢不敢挑战一下课文中很难的字呢?谁愿意来领读?

指读课本,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师:会读字词,那可把课本读通读顺就更好了。我们来轮流读课本,听好了,也许老师马上会叫到你的名字。所以你不可以分心。/

④自己把课本再背诵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解读

①学生再背诵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困惑。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难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能作参考:

a.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特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哪些启发?

这两个问题成为下节课学生探讨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份所占的大小有哪些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矛与盾的集合表格式教案,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表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例子矛与盾的集合表格式教案,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强调了那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特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哪些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探讨,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短文,可以适度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教案格式表_三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_矛与盾的集合表格式教案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老师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朋友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看法。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相机请师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员再次指责、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能够用别的事例来表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例子或课前搜集到的例子,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觉得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独白,开一个故事会。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恰当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本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反思、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跟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照片:你明白什么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两者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本,要求读准音节、读通段落。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本,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本再背诵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背诵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困惑。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难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能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特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对方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哪些启发?

这两个问题成为下节课学生探讨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份所占的大小有哪些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表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例子,准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