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人教版】吴珊: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2)

2021-07-16 12:1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师:前边我们消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晰了本文总分总结构,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文本,看看这核舟的绝妙之处。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找到自己组的任务,开始交流。(小组探讨)(幻灯片显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怎么围绕“奇巧”二字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奇巧”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②组合作 板书

2、核舟“奇巧” 在哪里?

③④⑤组合作 口头展示

3、本文是按哪个顺序描写核舟的?

核舟记表格式教案_教案 表格式_表格式教案

⑥⑦组合作 板书

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件、文字的数目?

⑧⑨组合作 板书

5、 课文如此细腻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有何意图?

组合作 板书

问题1:

学生:文章开篇作者从选材体积小、雕刻内容多、雕刻的情态逼真来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老师:那么,“奇巧”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统领全篇。

老师:也就是说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奇巧”二字展开的。我们想起一下,在上学期学习的《口技》中,哪个字也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学生:“善”。

老师:非常好,它们都准确的表明了演出演员的技艺精湛。都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问题2:

学生甲:核舟究竟“奇巧” 在哪里呢?

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瓶,为扇面,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巧”?

学生甲: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老师:雕刻上去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充其量只能表明他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如果作品缺少主题也就缺了灵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哪个?

学生:苏轼泛舟赤壁

老师: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是如何了解的?

学生:猜测起来的,他用了一个“盖”

老师:根据呢?

学生: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词句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老师:那么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哪个呢?

学生甲:是苏轼两次游览赤壁的环境描写,秋季和冬季。

学生乙:它交代了苏轼仕途不得意时远眺看见的美丽风景,在这种的美丽风景里他能够忘却烦恼。

老师:好,那么这次可以总结出两副对联的作用了吧。

学生:交代环境,利于突出主题。

老师:很好很好,有了这种的背景,兴趣相投而又神态各异的人物出场就合情合理了。

老师:音乐家通过戏剧说话,舞蹈家通过形体说话,文学家通过语言说话,那么雕刻家通过哪些来说话呢?

活动7【活动】学生表演

课文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请师生上台演出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举止。注意人物的微妙差别。

学生三人上台,分别模拟苏轼、鲁直和佛印。其余同事互相提醒学生突出“执卷端,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又臂”等动作。

学生双方上场,根据理解跟同学的朗读来做动作。学生彼此提醒“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神态刻画。

老师: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它们两个是否多余?

学生:不是,应该只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真是“泛舟”,可见主人帮她们的环境也有更轻松的。

老师:谢谢你独特的看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就知道了,核舟虽小,雕刻的内容颇多,可以说是科技高,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既如此逼真,又号称是带有极高的艺术性。

老师:能预测三人的动作神态有哪些特征吗?

学生甲:三人都非常放松,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较好。

表格式教案_核舟记表格式教案_教案 表格式

老师:对,宽松的氛围里可看出它们豁达的胸怀。同学们再来看,三位主人公神态一样吗?

学生:不同。苏轼和鲁直更为谨慎一点,而佛印是目中无人了。

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呢?

学生:苏轼和鲁直毕竟还在做官,而佛印已经出家。

老师:对。前两位并未退出官场,也已脱出红尘,从他们“共阅一手卷”的如痴如醉可以看得出,而佛印已看破红尘,所以可放浪形骸。

主人公如此,两个舟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两“舟子”的神态。

学生双方上场,根据理解跟同学的朗读来做动作。学生彼此提醒“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神态刻画。

老师: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它们两个是否多余?

学生:不是,应该只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真是“泛舟”,可见主人帮她们的环境也有更轻松的。

老师:谢谢你独特的看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就知道了,核舟虽小,雕刻的内容颇多,可以说是科技高,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既如此逼真,又号称是带有极高的艺术性。

活动8【活动】课堂实录

问题3:

学生: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那么多东西,得益于适当的描写顺序,本文在描写核舟时利用了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老师:同学买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先写船舱呢?

学生:船舱最大,最显著,是船的主体部分。而且船舱上屋顶上的匾额写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点明了主题。

问题4:

老师: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件、文字的数目?

学生甲: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件、文字的数量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计其长曾不盈寸”与“核舟”体积之小,形成对比,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慨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问题5:

老师:非常准确的提问。课文如此细腻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有何意图?

学生:赞美了王叔远高超的手艺。

老师:仅仅是讽刺王叔远吗?

学生:还赞美了跟他一样的民间艺人。赞美了我国近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技艺。

老师:好。老师目前也来总结一下

有苏轼泛舟赤壁,方有了《赤壁赋》,有了《赤壁赋》,方有了核舟,有了核舟,方有了《核舟记》。一根红线穿了几粒明珠,这在国内文学史上实属罕见。魏学洢看似在一板一眼地介绍核舟,但全文却充实而又光辉。作为雕塑艺人,王叔远捕捉并描绘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唱歌,他读懂了苏东坡。而魏学洢又读懂了王叔远,他在思考核舟时诉说了这些神奇的“说话”,借助了一系列的动词来为人物添色。他在文章结尾处连用了九个“为”字,对这一微雕精品的真挚而又热烈的惊叹。同学们,魏学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核舟,他还教会了我们怎么阅读: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心来反思。

活动9【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自己所偏爱的一样工艺品。

三人展示,一生准备了自己喜爱的小油灯,自下而上,由外至内的介绍了这件工艺品,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直接感观。

一生口头表述了自己喜爱的镇纸,从来历、外观、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生口头表述了摆设在学习桌上的小台灯。

△设计意图: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的食物,并无法利用恰当的排序描述一件物品,达到语言一般,思路清晰。

活动10【活动】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精湛手艺,反映了我国近代雕塑美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表明顺序合理,令人惊讶,这要靠什么呢?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靠具体的刻画和生动的表明。

活动11【作业】作业设计

1、巩固:整理古文笔记。

2、拓展:上网搜索民间艺人,更多的知道美国传统文化。

活动12【活动】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1):奇巧

分说(2-5):具体介绍核舟的内容

总结(6):通计 照应开头

Tags:核舟,记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