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辅导_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高一_高一地理张(2)
设计意图:
引导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充分利用学习材料,个体活
动与群体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运用地理图像、实体演示法,树立学生求证与思辨意识,提升合作与探究能力
三、产生时差
[探究活动三] 阅读思考 提升感悟
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述和总结 :
1、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东早西晚,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2、时区和区时有何不同?不同时区间的区时如何换算? (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 5º到东经7 .5º ,经度间隔为15º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º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是特殊的地方时,是各时区以其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经线的经度是“时区号×15°”,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时区间时区相差几个,区时即相差几小时;计算时要东“+”西“-”:计算东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计算西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
3、为什么要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如何规定的?它和
180°线为何不重合?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 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
4、“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对吗?为什么? (北京的地方时是116º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所以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
5、当我国最东端(约135ºE)早晨6点时,最西端(约73ºE)的地方时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学生完成地运动认知的基础上,组内讨论感悟完成地方时与区时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学会独立思考与综合地理解区别和完成计算。
四、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探究活动四] 模拟演示 得出规律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通过让地球仪不动和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停自转,对比实验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了偏移。
小结: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作水平方向运动因为受到地转偏向力,会发生偏向。 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高一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
设计意图:引导与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对现象的总结归纳。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对于刚进高一的新生来说,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如何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如何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和计算走到实际应用中来,本人觉得课堂情境创设起着关键这用。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运用这些情境的过程中也有些意外情况,使其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情境创设在本节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可以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