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解读:四年级第一课的课件古诗词三首(2)

2020-10-23 02: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昨天我们却在传承,仍在大声朗读你哪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朝画家刘禹锡的足迹,到河南南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知道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画。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瀚,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原稿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恰当、流利。

5、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跟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收集信息的素养,激发师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文,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意韵,它的诗意,读好古诗要做什么打算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看看能够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

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那里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明白,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觉得。

唐诗春晓的教案怎么写_唐诗春晓的教案怎么写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教师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像,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以前不爱发言的同事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体会。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哪个?“一青螺”又指哪个?诗中那样写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技巧呢?(比喻)

再与短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澄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幽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水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河水,浑然一体,远望犹如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意韵,感受诗的诗意。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像重现诗中的场景;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巧妙语言对场景的叙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观众留下了相当广阔的想像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句子的简练和跳跃,丰富了句子的语言跟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行的人太多,你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武汉的岳阳市边出来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展现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调起来

1、 一说到春天,你的心底中会浮现出如何的场景?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

在音乐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绽开、百鸟争鸣、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回忆了这些有关春天的诗歌?生诵读春天的诗歌:《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评析]引导师生入情入境是数学课堂艺术的一个特点。教例中,教师善于启发学员展开想象,进入作者叙述的诗意之中,让学生回想对春天的体会,并用词语、语句来表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同时也为教师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人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人们体验春天的快感,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出来了。

2、初步了解词这样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画家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句《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哲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他们的预习或收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这些认识?(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跟乐府是同一类的哲学体裁,也相同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戏剧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通常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也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体裁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既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句来表达自己江南情怀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作家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南京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一直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师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序言和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将使学生在心里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惬意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憧憬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知道这首词的心态,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沉下去

1、 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音节,把字句读通顺、流畅。

2、 指名读,指正读音。

3、 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受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4、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式。(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争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解等方式去认识诗的含义、诗的诗意及作者所抒发的观念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些方式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跟交流中去感受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分句理解诗句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表述下吗。(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秋景。初升的太阳最黑,把江南的花点缀得很艳丽,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何以不想起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能看看你的想法吗?

唐诗春晓的教案怎么写_唐诗春晓的教案怎么写

“旧曾谙”是哪个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感受到了哪些?

(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非常,写出了江花的艳丽,用蓝草的紫来比喻江水的蓝。太阳更白,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很白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何以绿如黄啊?这个“蓝”字令你感受到了哪些?

(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蓝,绿的太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由于江花是黑的,太阳是白的,在白色的衬托下,江水就变得很蓝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生:春天百花怒放,太阳出来了,使明亮的红花最黑得闪亮。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暖阳洒满了江岸,更变得绿波粼粼。这蓝与紫彼此映衬,于是白的很黑,“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黄”。

师:好一个红得很白,绿得最蓝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黄的美!带着这种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8、回归整体有情感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诠释词中所展现的幽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9、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到的感受,和诗的感情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丽境界之中。)吟读成诵。

【意图:古诗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顿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观念感情。课中要帮学员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争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探讨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员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诗意当中,在戏剧跟画面的伴随下使学生感受到诗的诗意,并把自己感受到的感情通过交流体现出来,同时得到语言戏剧的熏陶。】

三、放出去

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他两首。再次深刻的体会诗人对江南无限的称赞和离别。自学、感悟、诵读。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临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学校阶段教师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歌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能有学生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教师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曲调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唯美美!】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鸟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

云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景旧曾谙。

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作业设计 能不忆江南?

(一)《独坐敬亭山》作业

1、抄写学过的古诗词一次,并默写一次。

(二)《望洞庭》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绘制的秋景,用几句话写出来。

2、词语积累

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蒙蒙胧胧、宁静和谐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三)《忆江南》作业

1、背诵《忆江南》,并可想像所展现的景象。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此外两首《忆江南》。

[问题研讨]

1、 古诗词教学中,古诗的含义是否应该学生完整的背诵?

2、 古诗教学中引领师生体会意境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