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2)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词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跟坚贞的气节。推荐给你们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你们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如何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不怕磨练
石灰吟烈火焚烧清白留世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看看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望洞庭》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诗歌,背诵古文。
能力目标:能依靠课文插图或借助理解诗歌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他诗歌。
情感目标:感悟诗歌的诗意,体会诗人的观念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
喜爱和赞扬之情,使师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幽美景色,感受画家笔下的冷寂洞庭山水的婉约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诗词。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歌颂之情。
四、教学准备:
1、资料收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
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朝画家刘禹锡的足迹,到河南南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知道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画。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瀚,水天相接古诗教案怎么写,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原稿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恰当、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跟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收集信息的素养,激发师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文,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意韵,它的诗意,读好古诗要做什么打算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看看能够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明白,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觉得。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教师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像,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以前不爱发言的同事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体会。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哪个?“一青螺”又指哪个?
再与短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澄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幽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水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河水,浑然一体,远望犹如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意韵,感受诗的诗意。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像重现诗中的场景;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巧妙语言对场景的叙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观众留下了相当广阔的想像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句子的简练和跳跃,丰富了句子的语言跟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这么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湖山水水,君山才变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能写景,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通常浓缩就是精华。作为国内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教师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好,不仅可以增进师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导致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 君 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由来便富有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
说。
4、指名讲述课前收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奇特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领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员悟出了学习古诗要利用对比的方式。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心灵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展现的风景,写出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秋景用多彩的笔触表现起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别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无法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古诗《题菊花》教案
教材分析:《题菊花》是学校多元识字实验用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这首诗词是清朝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在冬风的西风中,满院的野菊随风摇摆,由于天气酷热,蝴蝶都不能来了,于是作者想若是有朝一日,我当上了青帝,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一齐开放。在这里,诗人是借菊花表达自己对后来世界的不满,想颠覆这个社会,建立自己梦想的社会。诗中的蕴意是十分深刻的。
学生分析:现如今,经过这一年半来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已很好把握了预习方法,并无法独立阅读。但因为这篇古诗较难理解,即便学生查找到长期的注释、背景资料,也很难能了解到这首古诗的深意。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也是造成、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教师制定一个给师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短文情境,从而让晦涩艰深的文言直观化、形象化、明朗化,使学生与后来的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3.在借助外界手段让学生认识古诗的状况下,再以读内化感情、深化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情感朗读诗歌,背诵古文。识记5个生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够按照诗句借助画面想象出“菊花”含义,并初步认识这首诗的含义。
3.培养学生收集、检索信息的能力,多项探索的能力。
4.感受菊花的美跟作者的梦想愿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背诵古文,识记生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上面的那个神仙?为什么?
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⑴交流生字读音
⑵读古诗
⑶与这首诗有关的课外资料
2.全班反馈预习情况。
3.齐读古文,读准字音。
4.男女比赛读,看谁读得既具体又熟练。
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读古诗、看场景、想问题:为什么黄巢想当花神呢?
2.指名汇报:为什么(即知道诗的大意)
3.自己练习说一说:为什么?
4.师总结前两句,并鼓励学生感受感情:可惜、遗憾。
5.指导学生读前两句。
6.体会后两句(作者的愿望),并齐读。
7.整体读诗,指名读
8.师配乐范读。
9.学生练习配乐读
10.指名读、齐读。
11.齐背古诗,分层要求:会背的有感情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看书跟着小声背。
四、识记生字,综合练习
1.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并进行指读检测。
2.师检测:A选择正确字音
B抢读词语
3.读短文,巩固练习生字词。
4.背诵检测。
五、小结
其实黄巢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花神,在这首诗里也有一个作者的梦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贴合课程标准,设计古诗教学的模式古诗教案怎么写,在课堂上反馈的效果较好,同时在课堂中强调培养教师的收集、检索信息的素养,体现了新的课程模式指导下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因为本篇古诗较难,而且教学资源有限,不能为教师理解古诗成就出一个想象的合理空间,感觉颇有遗憾。
放心找不到老婆的不是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