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教师资格笔试:高中政治教员资格笔试教案《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020-02-16 06: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高中政治教案怎么写_高一政治教案必修一_上海高一政治教案

教学设计是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在学生资格笔试前的教案阶段,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课件是试讲成功的一项重要制约因素。很多考生针对如何写教案总是很苦恼高中政治教案怎么写,教学目标到底怎么制定,教学重难点如何定位,教学方法如何选取,教学过程能否设计……这一系列的难题的确都必须考生认真反思和打算。今天,中公教师特意为你们打算了一篇关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完整教案范例,希望从而为大家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了解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知道追寻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了解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能力目标】

增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进步。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高一政治教案必修一_高中政治教案怎么写_上海高一政治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认知。

认识到实践对于真理不断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难点】

真理在演进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高一政治教案必修一_上海高一政治教案_高中政治教案怎么写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通过PPT展示文字:

2500年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次强调了宇宙是球体的构想,可惜缺乏实证。

100多年后,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再次声称月球是球体,他比毕达哥拉斯进步一些,采用了实证的方法。

柏拉图提出“拯救现象”,他对毕达哥拉斯的表述强调问题,他的徒弟欧多克斯提出了同心球理论,又过了100多年,阿波罗尼提出了“本轮均轮”说,对欧多克斯提出了同心球理论作出了修正。

400年后,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晚年著述《天文学大成》,作为天文学教科书1500年不变。

1495年,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提出太阳是黑洞中心的说法,地球跟五大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转的。

高中政治教案怎么写_高一政治教案必修一_上海高一政治教案

1601年,开普勒首次提出了恒星与太阳之间隐秘的数学关系。

1609年,伽利略用眼镜发明了显微镜,他借助观察记录,证明了日心说是对的。并且解释了人类2000年的惊讶:地球自转,为什么我们体会不到?这可以用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解释:力学规律在惯性内维持不变。

伽利略解释了地球自转的缘由,还有一个困惑了他们2000年的难题,如果宇宙是一个球体,为什么“下面”的人掉不下来?

24岁的牛顿发现了这个宇宙中更基本的规律:万有引力。

1838年德国职业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贝塞尔跑完了持续300多年的接力棒的最终一棒——天鹅61星的周年视差被测定为0.31角秒。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最终一座城堡被打败。持续了300多年的托勒密和哥白尼之争已经画上了句号。

请你们仔细阅读天文学史的演进过程,思考这个难题:人们针对天文学的了解,一直在不断变化,这前面展现出哪些特征?

学生小组探讨并提问,教师总结:认识的升级与实践发展密不可分,认识总体在进步,认识的演进过程有艰难反复,认识的发展有无限可能……

天文学的实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道理,这也就是我们最近要学习的内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高一政治教案必修一_上海高一政治教案_高中政治教案怎么写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过渡语:从地球是方的至地球是圆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地球中心说,这表明人类追寻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请你们结合刚才的材料,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的了解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发生了反复的差异跟曲折呢?

学生反思回答,教师总结:首先,人们的知识在不断进步,例如物理和物理学的演进会使他们用新的理论去探究天文学;人们的实践水平也在进步,以前他们唯有在陆地上游走的能力,后来有了航海能力、有了天文设备,有了宇航工具,对天文学的了解也就逐渐进步;人们的认知和立场也在进步,从前科学与宗教密切结合,人们受宗教影响会无法接受新的理论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了解具有反复性的第一个原因:从了解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总应得到确切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应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准、思维能力、生理能力等条件的限制。

那么高中政治教案怎么写,除了他们原本的局限性,还有哪些原因妨碍了了解的发展呢?

学生反思并提问,教师总结:是的,天体也进入不断地运动跟变化中。因此,第二个角度我们可以总结为:从了解的范畴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显露和展示也有一个过程。

总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恰当认识通常应经过从实践到了解,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