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常压蒸馏塔设计毕业论文.doc(4)

2019-07-02 09: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浮阀塔板在石油化学工业上广泛应用在加压、 常压、 减压下的精馏、 稳定、吸收、脱吸等传质过程中。 浮阀塔板与常用的圆泡帽、筛板、舌形塔板的几点比较如下: (1) 处理能力较舌形、筛孔塔板径小些, 比圆泡塔板的处理能力约大 20~40%。(2)操作弹性较圆泡帽、舌形、筛板大。在很宽的气液相负荷变化范围内,浮 阀塔板能保持较高的效率。 3)干板压力降较舌形、筛板大,比泡帽塔板小。塔板上的液面梯度也较小。(4)雾沫夹带量比舌形、泡帽小,比筛板略大。 (5)结构较简单,安装较方便;制造费用为泡帽塔塔板的 60~80%,为筛板的 120~130%。4.1 基础数据由上一章《气液相负荷图》知 第 23 块板的气液相负荷最大为设计依据。所以以此来设计塔径及塔板。 进入塔板的气体: 密度 ρv =RT =8.314×(273 .15+281 )=8.046kg/m3 粘度 μv =1.38×10-3 kg/m.s=1.41×10-4 kg.s/m2 流率 Vv =31096.3/3600=8.638m3/s 进入塔板的液体:密度 ρL=843.3kg/m3 表面张力 σL=18.22dyn/cm 流率 VL=144.8/3600=0.04m3 /s 起泡倾向:轻微 操作325万吨原油常压蒸馏塔设计条件: 操作压力:168.5KPa 操作温度:281℃塔径计 4.2 塔径计算本设计的计算采用塔板间距为 Ht=0.8m。

(1) 计算塔板气相空间截面积上最大的允许气体速度 有公式 umax =C×( L -ρV)/ρV)式中 C 可由史密斯关联图《化工原理》下册 P154 图 3-7 查出,横坐标的数据为: (Ls/ Vs)×(ρL/ρV)0.5=(0.038/10.1)×(821/4.67)0.5=0.050 取板间距 Ht=0.8m,板上液层高 hL=0.09m,则由图中参数值为: Ht-hL=0.8-0.09=0.71m 根据以上数据,查《化工原理》下册 P154 图 3-7,得: C20=0.11 C= C20(σ/0.02)0.2=0.121(0.0165/0.02)0.2=0.106 umax=C〔 L-ρV)/ρV〕0.5 (ρ =0.106×〔 (821-4.67)/4.67〕 =1.53 m/s0.5(2) 适宜的气体操作速度 取安全系数 k=0.8 u 适=k umax=0.8×1.40=1.12 m/s(3) 塔径 由公式 D=(4 Vs/3.14u)0.5可求D =(4×10.18/3.14×1.12)0.5 =3.41m圆整后的塔径 塔的截面积D=3.5 m AT=0.7×3.52=8.575m2采用的空塔气速 u=10.18/18.575 =1.19.m/s4.3 塔高的计算(1)塔底空间 Hb 是塔底第一块塔板到塔底切线的距离。

对塔底产品量大的 塔,停留时间一般取 3-5 分钟。本设计停留时间取 3 分钟。 已知公式D 塔=3.5M t=3 min V 塔=31096.3 m3/h 塔顶空间 Hd 取 1.2m Ht=0.8 m故 Hb=31096.3×3/60 500×3.14×3.52/4=0.323 m(2)塔高应用下式进行计算: H=Hd+(n-1)Ht +Ht式中:Hd——塔顶空间,m; Ht——塔板间距,m Hb——塔底空间,m。 所以,塔高 H=1.2+(36-1)×0.8+0.597 =29.532(m) =29.6 (m)第五章 参考文献[1] 王天普主编.石油化工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技术发展.北京:高教论坛,2006. [2] 孙启宏主编.清洁生产标准体系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3] 林世雄主编.石油炼制工程.第三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4] 1989 [5] 戴咏川主编.石油化学.辽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03 [6] 陈声宗.化工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 谭天恩,窦梅,周明华等.化工原理.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化工原理.下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章 致 谢在本人设计计算过程中,王雷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并细心指导,使得 我能够顺利完成本次设计任务,在此向老师表达深深的谢意。

也感谢同组人的合作,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 通过本次设计,使我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更加明朗,也加深了我对石 油炼制工程的认识和了解。 我本次设计的任务是原油常压蒸馏设计。在这几个月的设计计算中,使自己一个对常压塔的设计不了解到基本了解,掌握了它的大体设计过程,体验到了设 计工作的艰辛,知道了自己知识量的不足。设计工作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需要查 阅大量资料和不断的学习,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不断的思考,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 不断的探索,每一步的马虎都将导致整个计算的错误,需要从头开始计算。由于经 验的不足和对实际生产操作不了解,一些经验值的选取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反 复的计算,使自己走了许多弯路。 再次向所有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疏漏 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老师和读者批评、指正,201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