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课堂教学探微: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2022-04-25 07: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教学反思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 实功虚做

作为教师片段教学教案怎么写,在课改背景下,人人都清楚“教学反思”在改进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加快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这本是一本“真经”、“好经”,但事实上,被不少老师念歪了,觉得是任务,是负担,所以应付了事。要么东拼西凑,要么同事间“资源共享”,要么干脆从网上下载,让读者看起来煞有介事,品起来有滋有味,但就是不能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课堂上的变化,看不到教学行为的改进。

如果不是打心底里接纳的自觉地“反思”,这样的实功虚做,还不如不做,至少不浪费我们的生命。

问题二 套话连篇

很多文章往往附庸风雅,本来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案例、教育故事,非要在反思中掺杂进去一些深奥艰涩令人费解的所谓的前沿理论不可,什么建构主义,什么多元智能,到处贴标签,生拉硬扯,好像不引入几个时髦的词语,就不足以显示反思的深刻和反思的份量,就不足以体现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说得好听,做得差劲,这样的教学反思也是无任何意义的。我们是实践者,不是理论家,讲理论不是我们的专长,如果我们能将专家高深的理论浅化、内化、活化为鲜活灵动的课堂,那才是真正的高水平。

问题三 缺少个性

教学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应该受时限、场景、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制约。张三的反思,就不是李四的反思,此教学判断的反思,就不是彼教学片段的反思,今天的课堂的反思,就不会是昨天、明天的反思。

也就是说,结合课堂教学实录(全程或某一个片段)的反思,应该突出反思的个性和反思的针对性。一个最简单的鉴别方式,就是追问自己:这个反思能否在其他的课堂、其他的教学片段、其他学科也能得出?你写的某学科的反思直接照搬到其他学科能成立吗?很显然,针对的问题不同,面对的场景不同,状态不同,学生各异,反思得出的结论理应不一致,反思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

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如果不从具体真实的实践中有感而发,课例与反思形成“两张皮”,教学反思就不会去指导实践,更改造不了实践。

抓好教学反思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要想抓实做好“教学反思”,个人认为应首先弄清楚以下几点,并从内心深处自觉接纳它,主动实践它。

一是教学反思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

新课改背景下倡导的教学反思,是为了让学校、教师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吗?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吗?是为了给学校、给教师装点门面吗?还是从根本上为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呢?

在实践中,智者把以“教学反思”为内核的校本研究当作自己飞行的翅膀,前行的助推器。通过教学反思,通过上看专家,下观课堂,左右看同伴,能使他看清问题,理清思路,比较准确地把握前行的方向;平者,也许会把教学反思作为自己的“敲门砖”,写写文章,装点一下自己,既有发表文章之“名”,又获评聘职称之便的“实”,随不能根本上改变自己,但多少会给同行一些启示;庸者,自然跟易于逆反的学生无异,将它看作巨大的负担,当作难以卸载的包袱,明明不愿为还要强为,硬着头皮做,终对学校、对学生无益,也使自己落个身心俱疲。

事实上,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寻找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失误,总结和发掘教学中的亮点,以便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写出来给别人以启迪固然必要,但决不是仅仅为了给别人看,最最重要的是以此为抓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长此以往,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显然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反思无疑会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二是教学反思到底应该反思什么?

从操作层面看,要经常关注三个问题:我想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得怎样?具体地说,可以经常想这样的问题:课堂(或活动)我是怎样设计的?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科学吗?课上或活动中有哪些新的生成?是什么因素催化了生成?我抓住这些生成的问题了吗?反观课堂(或活动)设计得合理吗?学生学得轻松吗?会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弥补或改进呢?

从反思的内容看,应该涉及个人的备、教、问、评、练等教学的诸多环节。要反思自己的备课,反思自己的课堂预设与生成,反思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反思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与养成,反思训练的设计与成效,反思作业的设置与落实。

总之,视野要宽,反思的角度要体现全方位,反思的范围要涉及教学的全过程;视角要新,用理论指导对实践的思考;触角要深,多关注教的细节,更关注学的细节,注意挖掘蕴藏在平淡的教学背后的故事与规律,在细微之处做大文章。

三是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无效,关键取决于态度。在认同反思、自觉反思的前提下,个人认为大致要注重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顿悟。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亲历的教育教学活动、身边的教育现象,对全程或有价值的片段进行扫描式或“微格”分析式的反思,关注实践的每个环节,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表现,理性分析得与失,理性对待对与错,理性寻找实践与理论的差距,寻找理论与内化的差距,理性制定完善改进方案。

交流。与同伴交流,甚至是争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捷径。将自己在顿悟中发现的自己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自己的研究团队――教研组(或备课组),让大家集体会诊,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在同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中,收获智慧,在集思广益中,获取“金点子”。

学习。在顿悟、交流之后,不是问题的终结片段教学教案怎么写,而是新的起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比方法更为重要。要更合理科学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为实践智慧寻找理论依据,或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头脑,教师有必要进行理论的再学习,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意学习,往往学得进,学得透,学得精,用得上。

跟进。反思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在经过自己的反思、同伴的帮助和专家理论的引领指导之后,至关重要的是行为的跟进,带着自己对问题的反思、对问题的新认识、新思路,应用于课堂,矫正以往的不合理的做法,验证新吸纳的观点,检验新思路的成效,发现新的问题,进而首先教学行为的持续的改进,实现专业化水平的螺旋式的上升。

个人认为,顿悟、交流、学习、跟进是教学反思的一个完整的闭合链条,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反思才能更深刻,更到位,反思才能更有意义,更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