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童话故事的教案怎么写 【工作室快讯】月读 · 越快乐(十一)
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引用了周一贯老师勉励他的话: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写文章,做研究,就要精钻,要对自己和读者负责。文章就是自己的足迹,马虎不得。
“总结要勤,要活络。”可以从自己的实践写起:写自己的感受,叙述实践过程;写自己的反思,记录真实的想法;写自己的设想,对下一步作出预计;写自己的过失,留给自己和他人更多的借鉴。
反思己身,从前至今,除了文字,我更喜欢用照片去定格当时的瞬间,或者用声音把文字记录下来,但更多是生活记录。关于工作、关于教学,有很多想法、或者反思不断,真正写下来的时候,不过是在为了写论文去深挖,正是浅薄的表现。也许,此刻开始,可以用更多的文字,专门记录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生之事、家长事情等方面的心情、经历,或反思……
愿我们的教育生命故事,越写越清楚讲童话故事的教案怎么写,越写越精彩,走出自己的路……
坚持阅读、坚持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
03
备课,向语文更深处慢溯——读《优秀教师养成录》有感
刘妙婵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而阅读,就是能保证有源头活水的好方法。林校长推荐的《优秀教师养成录——何捷给青年教师的50条建议》,让我如获至宝。这本书涵盖了“备课技巧”“上课方法”与“专业成长”这三个方面,以现实问题或实际案例为出发点,一步步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在我遇到的一个个实际问题时,这50条建议确实能给我提供很大的帮助,与名师对话,体悟名师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能充实自己,也能更好地反思自己。
其中,我收获最深的还是在备课这一板块,阅读后我愈发意识到备课的重要性。
其一,备课需要夯实基本功,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应该成为教学的基本功,少了这两样功夫,其它都是“花架子”。其二,备课时要带一把“奥卡姆剃刀”,关注实质,简约沉着,刻苦钻研,大胆剃去备课时的多余“动作”。其三,设计教学时需要融入深度思维,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放到更系统的深度思考之中,如要有宏观的教学目标,诸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由什么构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的?如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要顾及中观目标,根据教材单元导读,瞄准单元教学目标。其四,教学设计避免入课太慢,推进太平,要点太多。其五,备课执教谨慎使用“裸读”,“裸读”后还要进入更为庞大的系统阅读,读与文本有关的各种可读之物。其六,教学目标好比“等待点”,前提是教师在设计执教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定教学目标,犹如设计好一个个一说就懂的“等待点”,带着学生抵达目标。每一课的目标不要太大,不要太多,实现“走好眼下的一小步”。过程是“我们一起去那里”,教师在过程中或指引,或开导,或启发,或提供帮助,或给予监督,与学生携手并进,活动是学习项目,是师生共同抵达教学目标的黏合剂。师生都感觉抵达教学目标后,应设计一个检测环节来验证。教学如同行路,我们需要在每一个“等待点”停歇、整理,之后再上路。
之前说起“备课”,或多或少我是将之与“写教案”并为一谈的,此次阅读及学习了相关教学评一体化的知识后,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二者不是那么一回事。备课是精彩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备课要备教材、学生、学法、教法、思想、创新等等,在此之前教师还应过好四关,把握课标观、教材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可见,备课虽不简单但非常重要,要备好一节课需要做的功夫实在是太多了。反思自身,自己对备课的认识确实是有偏差的,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而去备课的,加之日常工作繁忙,难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到备课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欲善其事,必先精心备课。譬如说,在设计《比尾巴》一课时,我要清楚地告诉学生“我在那里等你”,设置好低阶与高阶目标,融入深度思维,同时写清达成评价,如“口头抽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上扬、疑问的语气。能背诵课文。”“口头抽测:能够模仿课文三问三答的形式,口头填空,创编《比耳朵》儿歌。”在设计问题与活动时,带上“奥卡姆剃刀”,有大问题意识,避免碎片化问答,设计好做什么怎么做,同时也要对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有一定的嵌入式评价。备课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了,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着备课、上课和育人的工作,一直在努力着。但对备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后,才发现此中大有学问,自己在备课方面就还存在很多问题,仍需努力提升自己的备课专业技能。
课堂可以是不美的,但可以更美,从备课开始,向语文的更深处漫溯。
04
关于备课“随文识字”的个人思考——《优秀教师养成录》学习心得
刘 茜
恰逢工作室的导师林老师送给了每位学员一本何捷老师的《优秀教师养成录》,作为大家寒假的学习任务,我才能有幸读到实用性这么强的一本书籍。对新手老师来说,这本书里的每一则建议,都可以作为学习精华。因为这都是何捷老师亲临教学一线,利用自己30年的实践作为支撑得出的高效实用型建议。
翻开这本《优秀教师养成录》,从目录看就能简单清晰的了解到何捷老师想带给大家的是什么——“备课技巧、上课方法、成长秘诀”,它不仅仅是一本“成长录”,更可以称之为是“新手老师实用指南”。我把我读这本书的历程记录下来,不仅记录我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在我读第一板块“备课技巧”的时候,我就总能回顾起自己在平时备课环节中的一些做法。因为语文教学的属性,语文教学基于文本,通俗来说和文字打交道,在备课环节中尤为考验一个语文老师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文本时,我总是会选择默读快速扫一遍课文,归纳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但是很少去放声朗读。往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朗读教学又多依靠老师的亲身示范,我多数时候都是在课堂上信手拈来,但是,这样的“信手拈来”缺少韵味。何捷老师就提出在备课时,一定要自己放声读,而且不能只读一遍,每一次都应该让自己更加走入课文,最好能把课文带有感情的背下来,这样的课堂效果给学生的无疑是最佳的。
若要说语文老师的家常课莫过于就是阅读教学了。在我们备课中总是很烦恼:许多专家以及名师提出低年级的生字教学要逐步使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那就考验我们的备课时要怎样设计“随文识字”的环节。但是我亲身经历在我第一次带一年级的时候,我曾经拿一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一分钟》,以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ppt的设计也是按照“课文+识字”的形式呈现。在我满怀信心在我的课堂上尝试边讲课文边识字时,我发现学生能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学生字时,要理解课文,过一会又要识字,这种一边识字一边理解课文的方式,一共让那篇本身的两个课时的课被拖出了三个课时,学生学完后对课文思路不清晰,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生字的理解和运用。
后来我在结束后坐下来深刻反思,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1、我选择的这篇课文是否适合随文识字?2、随文识字是课后所有的生字都需要随文识字,还是深究几个?3、根据学情,哪个年段的学生更需要随文识字?从何捷老师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答案。生字教学在阅读课中的难点突破很简单。
一、树立正确的课时观。这一则完全能解答我的前两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适合随文识字。在合适的课文我们可以随文识字,比如识字单元,我们可以随采用文识字,识字单元的课文多数以小诗、儿歌为主,对于课文的理解力考验不多,朗朗上口、读能成诵。在我们面对篇章式的课文时,可以进行集中识字,把原本没有关联的生字词抽出来。这样也能确保我们在阅读课教学时读好课文,为阅读课予以保证。很明显我在备课前就没根据课文选好方式。同时,根据课型,我们随文识字时也可以根据学情适当选择,通学和选择性学。比如一年级下的《小青蛙》这一课,课后生字都是“青”字族,我们可以随文识字,通学所有,最后再进行对比识记,加深印象。然而有些课后生字没有明显的关联,我们可以删繁就简,深究几个难字来重点随文识字。
二、一定要在设计课程时采用板块区分教学,在不同板块集中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后来的备课时,我都根据课文设计集中识字的板块,不仅学生轻松识字,在后面的理解课文的学习时也能思路清晰。
三、要明确区分教学任务。不要多教,教过头。解读教材时,一定要把握“会写、会认”的内容,一定要分析教材后面课后习题是如何。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内卷”的时代,很多老师会在教学时不自觉地想让学生学的更多,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好,但是并不是所有都是正确的,往往我们不自觉地把知识教多了教深了,反而会违背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所以何老师也提出了,备课时要自带一把“奥卡姆剃刀”。
除了“备课”环节,这本书还从“上课”和“教师个人成长”两个角度,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之后的读书活动中,我希望还可以再次、多次地翻开它,我相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师者,人之模范也。”读书不仅仅是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也是我们每天需要拓展知识的垫脚砖,唯有不断阅读,才能保持学习力,更新自我。
05
《优秀教师成长录》读后感
卢昕
自拿到此书以来,在每个春雨顺檐而下的窗台前,在书声琅琅的走廊上,又或者是在充满阳光气味的下午,我的手上始终拿着一本《优秀教师养成录》。一名教师拿着这本书走在校园大抵会有些引人发笑,边读边教,可谓是现学现卖。养成的游戏在网络上倒是很多,关于“养成”,我倒也不陌生,但教师又是怎么养成的呢?是通关打怪,还是修炼成仙?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标题实在有趣,不由得自我调侃—读完我大概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学校所向披靡了。想来也不过是那些一大堆道理在书上,看完不过脑的书罢了。怀着一颗闲来借书消磨时光的心情,和完成任务的态度,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优秀教师养成录》。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其中的东西似乎跟为我们平时学习的差不多,看得很快,可以说是囫囵吞枣。后来没想到的是正是我所感到的“平时”,让我对这本书刮目相看,甚至对我来说就是一本“答案书”。原因是在“现学现卖”阅读与实践的过程中,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存疑的地方,有时看着看着书突然就有讲到我所困惑的地方,讲明原因,并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没有什么比具体的方案和实践经验分享更让一线教师我兴奋的了。从此《优秀教师养成录》出版以来又多了个“信女”,求中若渴的我在书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书中的所得。
这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上篇—备课技巧,中篇—上课方法,下篇—成长秘诀,在此我浅谈一下前两篇。
在本章篇目中有几点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一是“奥卡姆剃刀”,语文课上营造气氛、放视频、播音乐的步骤非常常见,但是由于步骤的繁琐很多时候我们的课时根本讲不完,就容易出现讲不完,讲不明,讲不透的现象,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花费大把时间在别的地方课堂必大打折扣,在讲台上繁忙又热情的你还可能会换来孩子们的冷漠。《管子·内业》中记载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备课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符合语文学科和儿童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剔除多余的动作。崔峦老师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我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在备课中,特别是公开课,特别爱寻巧,并力求面面俱到,甚至在一些地方采用平推式教学,在一些知识点“不断换对象、换话题”。而这篇“奥卡姆剃刀”剃得正是时候!叶圣陶先生说“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希望我亦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逢源”。
其中让我看得最投入的是《请让你的课堂“合法》这一篇,开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读书写作时,是否要播放背景音乐?第二,插图是否要让学生去读,去关注?第三,带着自己问题去找答案,合理吗?这几个问题完全击中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疑惑以及一些没有规范化的行为。在这里我就谈谈第一点—是否要播放音乐。“不求甚解”的我常常在公开课中运用各种多媒体的方法,为求能在评课中能被评“用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借助“三凭—凭喜好、凭经验、凭感觉”我上了一节又一节的课。因为大家都说好,要这么做,但是我从未思考过“他们”是谁,他们的权威性又有多少。华东师范大学黄志军博士在给何捷老师听课后提了几点意见,其中一点是“我们要思考传授的知识是否系统,是否能推动他往最近发展区前进”。即在课堂上我们始终欠缺一种反思,“我要这么教”、“怎样教才好”的关系被忽略了。回到我们的背景音乐这个话题,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适当的背景音乐有助于学生入境式朗读,但是,当学生已经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且需要作深入思考时,最好不要播放背景音乐。”书里也许没有黄金屋,但多读书一定能在彷徨时给你提供方向。
准备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