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规律(2)

2019-06-22 07: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随着经济重心的迁移行政区的数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从上古直到西晋末年也就是公元 316 年以前北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的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是两个高度发展的开发区。因此这一时期北方行政区的数量远远大于南方始终占 60%以上。以秦代为例黄河流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72.3%的郡分布在北方数郡相当于现在一省。如河东、上党、太原 3 郡和雁门郡大部、代郡一部分相当于今山西省在今山东省境内设有胶东、琅邪、齐、济北、薛 5 郡。而南方特别是江南多为草莱未辟之地人烟稀少一郡相当于现在 1 省或半省有的甚至数省如会稽郡相当于今上海、江苏 2 省、直辖市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省北半部。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为了避难进行了大规模、长距离的迁移使南方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和知识分子数量大增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终于形成南北朝相互抗衡的局面。行政区在隋代基本上南北对等时间稍后于经济发展状况。隋朝之际北方仍然十分繁荣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尚局限于北方。但至唐代初年南方在经济上已赶上和超过北方南北均势开始打破南北人口数量相当行政区开始南多于北。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_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_中国海疆的历代变迁

唐末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处在军阀混战之中后又受外族入侵居民流徙田园荒芜经济重心偏处东南北方粮食供应开始依赖南方。至宋神宗时全国 1650 万户中北方仅500 万户占 30.3%行政区南多北少的局面日益明显。以明代为例南方县数占 59.4%散州数占 62.8%府和直隶州占 79.1%省占 66.7%。地处当时经济核心地带的南京辖境相当于今上海、江苏、安徽 3 省、直辖市统领 14府、4 直隶州和 13 散州、97 县其中长江以南地区就设有 9 府、1 直隶州而山东省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大部和辽宁省大部、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面积超过南京但仅统领 6 府和 15 散州、89 县山西省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省全部和河北、 内蒙古 2 省、自治区各一部 仅设 5 府、 3 直隶州和 16 散州、79 县。(参见表 2) 表 2 中国南北政区数量增减演变表 时代 政区名称 北方 南方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秦末 郡 34 72.3 13 27.7 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 2 年 刺史部 郡、国 州 郡、国 县 州 郡、国 郡 县 道 9.5 71 8.5 71 770 11.5 97 92 650 67.9 68.9 65.4 67.6 65.3 60.5 56.1 48.4 51.8 46.7 4.5 32 4.5 34 410 7.5 80 98 605 32.1 31.1 34.6 32.4 34.7 39.5 43.9 51.6 48.2 53.3 东汉永和五年 140 年 西晋太康元年 208 年 隋大业五年 609 年 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 年 唐元和八年813 年 7 8 府、州 141 39.8 213 60.2 府、州 路 111 35.4 34.8 203 15 64.6 65.2 宋元丰八年 8 1085 年 府、州、军、监 路 府、州、军、监 路、直隶府和州 省 府、直隶州 散州 县 117 39.3 181 60.7 宋宣和四年 1122 年 11 42.3 15 57.7 131 37.4 219 62.6 元 97 35.9 173 64.1 明 万历末年 5 33.3 20.9 37.2 40.6 10 155 135 694 66.7 79.1 62.8 59.4 41 80 475 清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年 省级 13 50.0 13 50.0 2003 年 省级 地级 县级 乡级 合计 地级市 县级市 15 155 1371 18764 311 128 183 44.1 46.5 47.9 42.6 47.4 45.4 48.9 19 178 1490 25277 345 154 191 55.9 53.5 52.1 57.4 52.6 54.6 51.1 市 注①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

②汉、西晋徐州横跨淮河故南北各计半州。③清嘉庆二十五年江苏、安徽 2 省有部分区域在淮河以北河南省有部分区域在淮河以南、陕西省有部分区域在秦岭以南为统计方便分别统计在南方和北方。④2003 年安徽省有部分区域在淮河以北和河南省有部分区域在淮河以南、陕西省有部分区域在秦岭以南为统计方便分别统计在南方和北方西藏统计在南方甘肃、青海、新疆统计在北方省以下也按此统计。⑤2003 年香港、澳门、台湾未统计省级以下政区。3.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都把户口和财赋的多寡作为重要依据之一人口增加了经济繁荣了政区就得细分便于更好地管理。综观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特别是唐代以后南方大多愈分愈细北方则很少分析而只见归并政区数量相对日益减少。据《太平寰宇记》载从唐代中叶到北宋初年全国增设了 113 个县其中南方 97 个县占 86%分布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盆地)的达 86 个县占总数的 76%。再以汉代为例东汉初因连年战争人口日稀郡国空虚光武帝刘秀累并郡县公元 30 年就裁并县、邑、道、侯国达 400 多个约占当时县级单位的 1/5。公元 3446 年又先后撤销 13 郡国占当时郡国总数的 1/10 强。

其二、虚实论:虚实之要全在于心不在于形,心若虚,形虽实也虚,心若实形虽虚亦实,去实则攻击,从来实则难攻,实则易破,若彼虚我实性贪,贪则力猛,猛则出乎无虚敌,势突变,手足失措虽有智变来不及了,法日:虚实相应临变制敌也。6、分级保养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种,大型设备实行多级保养制,中小 型机械设备实行一、二级保养制。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_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_中国海疆的历代变迁

初步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行政区划实行二级制时期一级政区数在 36个以上隋朝达 190 个几何平均幅度在 30 以上三级制时期一级政区数一般在 30 以下几何平均幅度在 1013 之间多级制时期一级政区数 20个以下几何平均幅度在 57 之间(见表 3)。 表 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次与幅度演化表 一级政区 36 900 110 1587 14 125 2203 16 158 1190 190 1255 48 295 1453 23 298 1235 16 270 326 15 196 1169 27 355 1191 48 2383 1949 年 5 50 2003 年 34 333 注①几何平均幅度即最低一级政区数开其层级数次方。如二级制时期二级政区数为 900则其几何平均幅度为 30三级制时期三级政区数为 1000则其几何平均幅度为 10四级制时期四级政区数为 4096则其几何平均幅度为 8即相当于中央政府管辖 8 个一级政区平均每个一级政区管辖 8 个二级政区 每个二级政区管辖 8 个三级政区 每个三级政区管辖 8 个四级政区。

②为增加可比性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只统计到县级乡级未统计。 时期 二级政区 三级政区 四级政区 几何平均幅度 秦代 西汉 东汉 三国 隋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国11272540 30.0 39.5 13.0 10.6 35.4 11.3 10.7 5.8 10.5 10.6 48.8 7.1 14.2 203 2861 五、基层行政区稳定规律县级以上行政区频繁变更县和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相对稳定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之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县制始于春秋至今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至秦代基本定型后一直为中国固定的基层地方行政区。对于县的规模秦代规定“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增”。历代基本上按此标准设置县大致百里为 1 县并按人口的多寡调整县的面积、确定县的等级。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置长。这种划分方法一直沿袭至元代。明代改以各县交纳粮赋的多少来确定县的等级。从秦至清县数量始终维持在 10001500 之间。秦汉以乡为县下的基本行政单位置三老、啬夫(大乡改为有秩)、游徼乡下有里、什、伍5 户为伍10 户为什100 户为里置里正。

另外大体10 里设一亭 置亭长负责地方治安和驿传。 南北朝时期 北魏推行“三长制”即 5 户为邻置邻长5 邻为里置里长5 里为党置党长。北齐改为 10 家为比邻置邻长5 比邻为闾里置闾正2 闾里为族党置党族、党副。隋唐恢复为乡里制里下有保、邻4 户为邻5 邻为保5 保为里置里正5里为乡置耆老。唐代在 500 户以上的城市设坊置坊正相当于乡城廓外设村相当于里置村正。北宋初在县下设乡置乡书手乡下有坊(城厢)、里(乡村)置坊正和里正里下有户置户长。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保甲制即 10 户为保置保长5 保为大保置大保长10 大保为都保置正、副都保。元代在县下以 50 户为 1 社置社长和里正20 户为 1 甲置甲主。明代实行里甲制110 户为 1 里置里长 10 人轮流为首10 年一轮其余 100户编为 10 甲每甲 10 户置甲长。在城厢城内设坊近城称厢。清代除沿用明朝里甲制以外又实行牌甲制10 户立 1 牌长10 牌立 1 甲长10 甲立1 保长。县是中国的基本行政单位具有完善而独立的行政系统。

县令(长)或知县为一县之最高行政长官统揽县内一切事务其下有县丞、主簿、县尉及典史等众多的属吏 组成庞大的机构。 县级机构既是地方行政机构 也是地方财政、税务、军事、司法机构职能齐全功能完善。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县的助手直接渗透到每家每户协助县机构完成各项任务其内部有明显的分工。如秦代的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主管诉讼、赋税游徼负责治安与县构成一个严密而且能自行运转的独立行政体系。 因此 尽管县以上的行政区划变更频繁社会常发生剧烈的动荡县及县以下的基层组织都能正常运转不受其乱这是县和县以下的基层组织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也是中国难以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政权和族权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在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基层组织和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的乡村聚落(居民点)无论是村、庄、屯还是社邑、城厢、集镇大多聚族而居由于受家族观念、乡土观念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少徙居所谓“兄弟析烟亦不远徙祖宗庐墓永以为依”。封建统治者利用人民的这种心理选用宗子、族长、家长以宗法地主的身份出任基层组织头目既行使封建宗法族权又行使地方行政职权熔政权与族权于一炉。

在天高皇帝远的封建社会人民只知啬夫不闻郡县地方乡官被视为“亲民之吏”。可以说 在古代中国这个宗法社会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 融于基层组织之中是基层组织维护统治的基础基层组织又反过来强化了人民的宗法观念。马克思在分析东方专制制度特点时指出“从远古以来这个国家的居民就生活在这种简单的地方自治的形式下。村社的边界很少变动虽然村社本身有时受到战争、饥饿和疾病的损害甚至变得荒无人烟但是同一个名称、同一条边界、同一种利益甚至同一个家族都世世代代保存下来。居民对于王国的覆灭和分裂漠不关心只要村社仍然完整无损他们并不在乎村社受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君主统治因为他们的内部经济仍旧没有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 卷第 271 页。严密的户籍制度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是县及县以下基层组织长期稳定封建社会停滞不前的另一原因。 掌握户口是封建社会国家课取赋税、 征发劳役、组织军旅、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依据和经济手段。为此历代都十分重视户口统计和对户口的控制建立起严密的户籍制度。商鞅的“什伍编制”自战国确立以后作为户籍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基层组织的基本形式为历代统治者所效法成为控制人民的一种有效手段。

中央集权制政权下,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往往把外交与军事手段结合起来,一方面以结盟、通商、和亲、送礼等手段同周边国家和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睦邻关系。【概述】 2014年,浦东新区政法委在市政法委和区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政法综治工作在畅通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秩序、管控社会治安和服务特殊人群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t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社会 a、张作霖 b、半殖民地半封建会 b、郭松龄 c、张学良 c、资本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d、张作相 2、1928 年 12 月,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的是 3、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政权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a、九江 b、汉口 b、小资产阶级政权 d、封建君主专制政权 c、武昌 d、上海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