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为参照物 [转载]怎样实现“有效教学”?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教育中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个人以为,教学的低效通常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要把握教材意图。我们以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同样是影响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索。以( )为参照物然而,实际的情况恰恰是,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的目标意识非常淡漠,甚至认为备课中目标的制订可有可无。即便制订了,也是权当应付,更不可能期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对照目标进行对比、反馈、调整了。以至于,目前不少的课堂往往天马行空,教师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以( )为参照物对此,我有三点想法: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其次,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当然,有效的课堂量 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对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精彩描述,这里不再重复。想补充说明的是,如今大家一想起情境的创设,都会联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言必称生活、童话,似乎离开了现实生活和童话故事,就不称其为情境,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堂情境的设置。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数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数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家千玺配的棒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