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6)
考核指标:建立经验证的替代毒理学测试方法3-4项并与动物模型验证形成标准草案,建立风险评估技术和模型7-8套;提出涵盖主要食物中典型污染物暴露表征的国家级数据库和评估参数2-3套;形成适用中国并且被国际接受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体系1套;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技术平台和操作系统1套;提交污染物风险评估和安全管控科学报告4-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件,发表研究论文35-4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8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3.2 进口新型食品接触材料检测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进口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新发安全因子侦测技术研究;开展进口离子交换树脂、薄壁金属容器、生物基包装、食品加工机械等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研究;开展新型进口厨具中危害物在工作工况下的迁移规律研究;开展进口食品接触材料经辐照后危害物的迁移规律研究;研究复杂供应链下食品接触材料有害物迁移动力学的规律;构建进口新型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考核指标:建立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因子检测和筛查技术5-10种,筛查方法通量不少于100种;建立检测技术方法20-30项;揭示5-10种新型进口食品接触材料在供应链流转、工作工况或是辐照后危害物的迁移规律;构建进口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风险定量评估模型2套;研究成果在5-8个重点口岸进行应用示范。起草国际标准制修订建议1-2项,起草国家标准制修订建议1-2项,提交进出口行业标准送审稿10-15项,申请发明专利8-10件,发表研究论文20-3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0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4 食物过敏标识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我国食物过敏临床诊断标准,基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中国人群过敏食物标识清单,探索重要食物致敏原蛋白免疫交叉反应并测定其致敏性表位结构,研究食物致敏原致敏性多层次评价体系,重点研制稳定同位素标记多肽同位素稀释质谱技术等关键技术,升级食物致敏原检测确证技术,研发临床诊断和食品中致敏原检测的配套产品,研究我国食物致敏原标识相关的系列国家标准。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食物过敏临床诊断标准1项,构建人群食物过敏流行病学数据库2个,提出过敏食物标识清单,解析6-8种食物致敏原蛋白及其致敏性表位结构,构建食物致敏原致敏性多层次评价体系3-5套,建立8-10种食物致敏原检测的确证技术,开发食物过敏临床诊断和食品标识中致敏原检测的配套产品8-10种,修订过敏食物清单的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配套支撑技术标准3-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15件(获得授权专利不少于4个),发表SCI论文30-40篇。
实施年限:2018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4 监管应急关键技术研究
2.4.1.1 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与智能化监督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原则与方法,研究基于风险分级评价结果并融合食品安全行政许可、日常监管、抽检监测、执法办案、举报投诉等相关数据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技术;基于风险分级评价结果和优先管理决策原则,研究建立适用于国家以及地方各级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管指挥系统和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现场监督检查与执法智能化移动终端,研发食品安全现场监督执法快速取证设备;针对互联网食品销售模式,研究互联网食品销售违法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测报警技术;利用物联网、纳米温控标签等监控技术研发网络销售食品变质信号模型与监测预警技术;综合利用相关风险分级技术和模型,建立基于风险分级评价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测机构、生产经营企业等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原则和指南,并在实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落实应用。
有几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