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与方法(2)

2021-05-28 23:3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例如: 《探究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这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入了创设情境的思路,首先在前一节教学中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划时代的发现》的内容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呈现,为下节做铺垫。先将学生带入法拉第的时代,将前人研究的成果与冲突交给学生:奥斯特发现“电生磁”,之后科学家们认为“磁生电”也是存在的,而安培、和科拉顿等人的验证仍失败了,逐步将学生推行角色,引发人们的反思“如果我是法拉第,我应如何进行我的探究?”充分的铺垫过后,在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形成条件》我采用分组试验研究的思路,把试验设备还给学生并告诉人们“你们今天就是法拉第,请你自己研究:怎样实现‘磁生电’”同时将研究方法教给学生,即“提出疑问、猜想与假定、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我在研究过程中予以适度的帮助和鼓励。从教学反馈情况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尤其在“设计实验”环节,学生想法层出不穷。

第五篇: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怎样写目标和计划书_教案教学目标怎么写_目标市场调研教案

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这种方式包括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跟标准。

⑴ 教学对象

学习目标是对于教师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要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尚未确立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⑵ 行为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说明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可做哪些和需要超过的素质水平,这样教师能够从学员的行为差异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即将实现了。一般状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来表述行为,其中名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说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表明某一学科的详细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能供学生参考选择的短语。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择以下的动词:

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择以下这种动词:

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论述、决定等;

⑤ 价值模式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编写行为的详细办法是:首先按照上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式,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后面提供的动词中选取出适合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成为动宾结构中的定语就可以了。例如:

目标市场调研教案_教案教学目标怎么写_怎样写目标和计划书

学习内容是“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求学生无法列出一两个例子,说明他们在生活中如何防止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伤。这是一个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其目标层次是应用,所以需要从“应用”一行中查找动词,比如使用“列举”这个词,这样“行为”就可以被描写成“列举生活中的一到两个例子,说明他们如何防止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伤。”

⑶ 条件

这个要素说明了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在评判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也要以这个条件来考量。

条件通常包含以下原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或者朋友或同学等有关人的原因。比如,“在30秒内完成10个仰卧起坐。”就要求了完成仰卧起坐的准确时间;再例如,“查词典,翻译下面的法语短文。”就考量了信息方面的动因。

⑷ 标准

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学生的行为能否合格,学生也无法借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能否还有差距。

“在20分钟内,完成一篇看图写话练习。”这个标准说明了行为的速度;

“在演奏乐器的考试中,如果发生两处以上的错误,就为不合格。”这个标准要求了行为的准确性。

以上两个标准都采取了定量表示法,在这些方式中不仅可以使用数字外,也可以运用百分比来表示。除此之外,标准还可以用定性的方式,或定量与界定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示。

标准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质量的更显然的要求,它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所应超过的课堂效果。但是在编写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行为出发,而不能以学生的教学行为为标准。

当我们把四个要素综合在一起的之后,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了: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教师(教学对象),能在5分钟内(条件),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行为),准确率达95%(标准)。”

其实采取ABCD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需要一应俱全。其中唯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它三个要素都可以按照详细状况适当省略。

有时学习目标中的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的,如上例中的“在5分钟内”既可以看成是说明时间限制的条件,又可以理解为说明行为速度的标准。遇到这些状况,我们可以不去细分它究竟是条件还是标准,而是需要考量学习目标是否还能用来指导教学以及评价。

以研究行为目标而著称的马杰(Robert Mager)强调需要以准确明确的方法说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做什么。他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编写》中强调,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基础上,加上对教学目标的表述。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含四个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含义: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 (Behavior): 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哪些(行为的变化)。

C——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哪个条件下造成。

D——标准(Degree):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超过所规定行为的程度)。

使用提示:除了在教学目标的阐述中包含对象的叙述、行为的描述、条件的说法、标准的描述等方面之外,在实际操作中,也应注重外显行为差异跟心理过程变化,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此方式需重点把握,熟练运用。

范例:提供10个图形,二年级学生才能辨别那些是长方形、哪些不是长方形,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识别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