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精选3篇】杜甫的诗风教案要怎么写?(2)

2021-05-04 19: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强调学生的学习评价。

新课程语文课堂更加注意师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合作研究。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充分激发师生学习的自主性,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员可独立构想的基础上,并懂得与对方交流,取长补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从而培养了师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此外,本教学设计的合作模式除了表现在老师鼓励教师对难题的探讨、探究和解答上,还表现在校长组织师生对学习的互相评价上。学生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传统的课堂对教师学习状态的评判总是由老师一锤定音,但是长期的“生答师判“的评判会压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本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学生的评价之外,还令学生加强彼此评价。这就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了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使教师在互相合作学校会信任对方,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状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____。他的文学真实地体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被誉为“___________”。

2.概括全诗内容:

3、全诗表达作者怎么的观念感情?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哪些要素? 有哪个作用?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组合成哪个意境?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悲慨?

三、演练学案.

“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氛围。

阁夜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传达本诗的观念感情及戏剧特点。

3.品味本诗的诗意。

学习重点、难点:

鉴赏文学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观念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状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文真实地体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被誉为“诗史”。《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历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激昂,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

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动荡凄凉的景色,后四句抒发对国家民族境况的担忧(或抒发诗人伤时感世的情结)。

3、全诗表达作者怎么的观念感情?

国殇 人教版 教案_写人的作文指导教案_国殇教案怎么写

答:通过阁夜看到的动乱的悲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内战给人民带来的悲哀,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反感,对内战给人民带来的灾害的仇视,对国家民族境况的优虑(或抒发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哪些要素? 有哪个作用?

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组合成哪个意境?

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军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凉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峦风景的如画, 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悲慨?

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悲凉和失望。

(一)课堂练案:

“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氛围。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而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体现手法,让观众沉醉在这悲惨的氛围中。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国殇》中烈士们的英雄伟绩,却依然无法震撼我们的灵魂,为之深深打动。作者的精湛的美术技巧的利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在作者表达感情的形式上。

阁夜教案 篇3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作家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抒发了悲观的情感。全诗当用略带的曲调来读国殇教案怎么写,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防止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度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又,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唱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断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河临水的地方,风景幽美。这首诗所写的是作家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这首诗集中地抒发了作家感时伤世的情结。诗人在蜀自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变节,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既碰上崔吁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战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不安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旋律非常晦涩,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非常凄苦的心。

诗的头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哀怨的心绪。“岁暮”,犹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称所在地资州为“天涯”,有自伤飘泊之意。颔联出句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看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战局紧张,故官兵天未明即起进行操练;对句承上文“霁”字写三峡中景色,因雪止天清,故三峡中星影可见。颈联出句写“野哭”而多到“千家”,这是内战导致的,非杀人如麻,何到“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对句写“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尾联写词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问不通的状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得内心的凄苦万状。

这首诗历来被觉得是杜诗中的标杆作品。它除了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表现了杜诗的蕴藉风格,耐人寻味。

三、鉴赏要点

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典礼宾客,阅试音节。……次到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anzhua),煤楼(di令则占,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日;‘星播者,民劳也。’后伐戎狄,百姓劳于军革。”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河为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起兵,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诗意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认为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确实可给人以悲壮的觉得;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映必然是飘荡不定,这样的意蕴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观众的大脑中生成。有了这种的隐喻,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词语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慷慨之情,从“三峡”句可以认识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优——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后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附近,诗人都去看过。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糖,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正是如此。

【精选阁夜教案3篇】相关文章:

1.《鸟语》教案精选

2.《夏》教案精选

3.精选《自己去吧》教案

4.跳水教案(精选3篇)

5.【精选】美术教案4篇

6.精选狼群教案

7.《翠鸟》教案精选

8.燕子教案(精选3篇)

9.猫教案(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