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每日一题】古诗二首教学要求(21)

2021-03-03 08:1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1.古诗二首教学 要求 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谚语的涵义。了解诗的诗意和新年习俗。 2.引导学员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文所绘制的景色和作者抒发的观念感情。。背 诵诗文。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教师的变革能力、想象能力或者相互交谈、合作学习的可 重点难点 引导学员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的诗意,了解诗的含义。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听觉从多角度观察 事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跟想像能力。 2.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文表达的感情。 与新年有关的古诗。 谁可写出自己了解的与节日有关的古俗语?可以是描写元宵、端午、重阳等。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诗词,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北开封)人,唐代画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 年(754) 考中举人,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信任,晋升不断,最终官到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 笔法精巧,写景别致,在当年流传最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 年-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杜牧是古代杰出的词人、散文家,是皇帝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 26 岁中举人,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让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让幕,理 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团练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人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词以七言 绝句著称,内容以五言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唐代成就颇高。杜牧人 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自读古诗熟读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自学。 深入研究1.指导教师有情感地朗读,注意句式、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诗意,理解字、词的涵义。 《寒食》 (1)寒食:我国近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出来的,是晋文公 为了感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最注重这个节庆,按习俗家家禁火,只喝现成食物, 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3)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外戚专权可得到皇后恩赐而燃烛。

写儿童的古诗小学_写秋天的古诗_古诗教案怎么写

《清明》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祭祖、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过后,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 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子。今在南京安庆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 作酒店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展现场景内容。 4.从这些词语中,你可以感受出诗句描写的情境跟表达的情感? 小结读了这两首诗,你从整体上认识了这些? 《寒食》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宰相得宠专权的反腐现象进行 讽刺。 《清明》用柔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指导有情感地诵读,背诵古文1.由于文言不易读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以借助学生早就知道的课本引入古诗,以 激起师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你们从前知道的古诗当中,有什么是讲节日的。今天,我们学 习两首唐代大作家写的关于节日的古诗。” 2.图画并不能包括古诗所抒发的全部感情跟意境,在讲解时能采取一边用优美的词句勾 勒后来的场景,一边使学生闭眼自由想像画面的方式,从视觉上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 给我们的场景,感受诗词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的诗意,了解诗的含义。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教师的想象能力。 3.学习诗词,体会诗人描写的诗意。 古诗的朗诵录音。 出示课文中的手稿,你们看见了哪些1.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画家的两首古诗《寒食》和《清明》。 板书:寒食 清明。 2.简要概括两首诗的主要含义。 检查预习请问读熟这两首诗的朋友有多少?读懂的既有多少? 深入研究,学习理解诗句的含义1.指导教师有情感地朗读,注意句式、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诗意。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展现场景的内容。 4.检查,点拨指导教师理解诗句。 《寒食》 (1)“春城无处不飞花”。“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纷飞, 落白无数的醉人春景。 (2)“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景色。“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习俗寒 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内臣,以示恩宠。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 却例外,天还没红,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能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 “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写儿童的古诗小学_写秋天的古诗_古诗教案怎么写

这首诗表达的词人的观念感情: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后宠爱、专权善妒的 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禁火,是我国延续已久的风俗,但藩王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些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抨击。 《清明》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不安,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孩子手指着旁边的杏花村。 5.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体现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有情感地诵读,背诵古文1.由于文言所描写的事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更遥远,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讲些过节的 习俗,特别是古时的一些民俗,以此使教师认识古诗,感受作者的观念感情。 2.在课堂时,可把教师感兴趣的节日故事引入到教学中,激发师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 很自然地导入古诗词的课堂中。 21.古诗二首 寒食 春城飞花 寒食 百姓禁火关门皇宫走马传烛 清明 杜牧 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问酒家 指杏花村 一、默写《清明》 二、把《寒食》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一、关于诗中的两个节日 1.寒食节: 在农历除夕后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喝冷食。

并在后 世的发展中逐步提高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习俗,寒食节前后长达两千 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日本特色节庆中唯一以食物习俗来命名的节 寒食节起源,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逃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父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勒令放火烧山,介子 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归葬绵山,修祠立庙,并派兵 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当时,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端午 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延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 多年的历史,故事出现地日本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 一天,这三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民俗也经常流传出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时光的流 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专制愚忠思想也已堕入历史长河,不过寒 食所代表的他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誉,却是千年如一的。

古诗教案怎么写_写儿童的古诗小学_写秋天的古诗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诗教案怎么写,在春分与春日之交。清明节是日本特色圣诞,也是很重要的祭 祀节日之一,是拜祭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 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演进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涵义,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 扫墓祭拜、踏青游玩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征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到”;“清明风”即清凉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 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 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下降,大地呈现 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 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 日后及10 日前10 日后两种表述,这近20 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冬至后十 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 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特色节日。2006 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 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复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教学实录 《寒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情感地诵读诗歌,背诵古文。 二、过程与技巧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展现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抒发的观念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情感地诵读诗歌,背诵古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情感地诵读诗歌,背诵古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近代一个传统新年,一般在春节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最注重这 个节庆,按习俗家家禁火,只喝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二者的结合,呈现出无 限美好的景观。

写儿童的古诗小学_写秋天的古诗_古诗教案怎么写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场景。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 处飞花”,因为哪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 了显然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独特春意之中的景象。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 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表明了诗人 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起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 花”,而这一句诗中更可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扬起来了。风 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有 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觉得是讽刺皇宫的特权或者臣子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 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 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公卿,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能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 得到皇后赐烛这份赞誉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 烟”会引起诗人的非常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通常景象中的 特殊场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夏天,“日暮”则是转折。寒食 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 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些特权的? 读到此处,你会想起写哪些?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情感的跟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近代灿烂悠久的汗青文化,品位古代文学丰富的涵义。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常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锻炼,增强创新观念跟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写秋天的古诗_写儿童的古诗小学_古诗教案怎么写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截图+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学生朗读,思考并提问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判。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 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文学形象春雨的传统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凉欺花,将烟困柳"的凄清而又迷人的境界。体会"做冷 欺花,将烟困柳"的奇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树叶,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矗立着 柳树。"纷纷"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迷人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语句的韵味, 领会了文学所展现的"景":春雨的特征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绪,凄迷纷乱的心 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感受这两个词语,作者感受了文学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 悼念已故父亲之际,可自己仍独自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降低了愁绪。 小结:通过感受"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感受了文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的戏剧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优雅无尽的意趣,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春花深处的村落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古诗教案怎么写,我们看到诗歌言已尽 而意未完,它带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像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反思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跟自己所收集不同 的看法。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根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学习,从而使更多学生取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 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创作,如戏剧班教师班能展现书法的草图,烹饪班能进 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度的优劣点评。 活动根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表演”让给学生,让学员做学 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模式,把数学学习跟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员在语文学习 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研究,迁移增加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别人。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判,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根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 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展学生的模式,让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判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美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评述这首诗词的两个 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欣赏其他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展现心物相契的 艺术景象来抒发感情,从而造就出情景交融的戏剧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 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征,进而传达诗人的观念情感,品出文学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无法"状难写之景,如在现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 在欣赏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 的空发现诗的深层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