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_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ppt_元素周期表课件

2017-01-20 03: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第一张:主题 解释1869 1871 1879 1906(序章 发展 高潮 反思 总结)

第二张:1869年化学家Mendeleev在元素研究中,将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使其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成为元素周期率,其表格形式称为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在从前,人们一提到化学元素周期表,马上就联想到化学家Mendeleev,甚至有些时候,人们干脆就把二者连在一起,称之为门捷列夫周期表。其实,

第三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门捷列夫既不是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也不是诸多制表人中的最优秀者,他只是制表次数最多和享有的声望最高。

第四张:这些是门捷列夫的前辈们,时间皆早于门捷列夫的1869年。

第五张:周期王国第一位制图人德国化学家约翰 德贝赖纳于1817年提出的元素三元组合。

第六张:这是由法国地质学家贝古耶 德 尚库尔托伊斯于1862年提出的第一个总体模式

第七张:英国化学家John Newlands于1864年提出一种更好的排列模式,每8个元素出现一次性质上的“和声”。

第八张: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德国的朱利叶斯 洛萨尔 迈耶证明,元素的相互形成化合物的能力随原子量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些照片和资料都来自书中,网络上很难找到有关以上这些科学家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的资料。若不是为了课题去查书,我可能至今还认为Mendeleev首创化学元素周期表。

第九张:据说,门捷列夫在撰写化学教科书时,打了一个短暂的瞌睡,梦中还为解决元素排列问题而冥思苦想。醒来,他立刻按照梦中假想的最后模式,匆匆地画下了他的元素排列草图。

第十张:1869年2月,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门捷列夫发表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出现周期性变化。他把自己制作的能反映这种规律的无框架式元素表称为元素体系,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具体制作过程:

Mendeleev按原子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元素,发现它们的性质有着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它们的化合价,都是从1-7依次增大,形成典型的算术序列。比如下面两列元素;

他发现化合价相同的元素,它们的性质也非常相似,于是想到: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否决定了它们的原子量?可否根据它们的原子量建立元素体系?

于是他把所有已知的元素的化学符号及其多种性质分别写在每一张卡片上,经过日日夜夜无数次玩扑克牌似的多种排列,

第十一张:又再三进行逻辑思考后认为:原子量是元素唯一的最基本特征。因为

只有它不受温度、环境和其他可变因素的影响,并发现根据原子量渐大顺序排列的元素体系,对很多元素都可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相当精确的了解。

第十二张:门捷列夫有三大明显的进步:首先他比前人收录的元素增加了很多,第二增加了过去都避而不录的号称次副族的f区的一类元素(即镧系和锕系);The last but not least他不仅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而且给出了原子量

第十三张:门捷列夫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表的构想时,根本没人重视,甚至有人不屑地说:“西伯利亚出生的人能搞出什么名堂来?”直到镓、钪、锗相继被发现,且其性质均与门捷列夫的预测相符,这也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量变形成质变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学术界连续为门捷列夫发出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声,这种轰动效应和人们油然而生的崇拜心理,使门捷列夫的声望高涨得超过了所有的制表人。

第十四至十六张:

第十七张:元素周期律的4个基本观点

1. 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

2. 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的元素,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3. 根据相邻元素原子量出现太大差值的程度,预言二者之间还有几个未被发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