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有效备课?(2)
九、教学成效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掌握同样的常识,优秀学生与通常教师的差别就体现在学习效率与学习成效上。优秀学生总是花费更少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最牢固,理解很真切,变通更灵活,感觉更轻松。想修炼成为优秀学生,在备课的环节上就必须把握“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提高教学成效,必须推动教师思考,提高认知水平,把低水平的认识活动转化成更具挑战性的了解活动。所谓低水平的了解活动是指只是规定学生从书上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答案内容基本上限定在信息回忆跟单项选择上。而挑战性活动的特征是难题的答案呈开放性,允许有多种选择跟解释。促进思考,就是创设理性认知的系统,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我们的许多学生淹没在面对常规课堂的充实之中,不情愿动脑想问题,于是工作少有突破,教学鲜见创新。学习应该勤奋,更需要思考,思考与探究是学生专业发展的两只轮子,是有效教学的两个着力点。只有仔细审视,认真探究,才能有效发展,快速增强。同样道理,只有在课堂中使教师“思考”与“研究”,学生能够有效发展,快速增强。
耶鲁大学认为,学生有三个学习任务,一学会强调问题,对任何事情提出反驳;二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提问问题;三经过独立构想,得出自己的推论。强调教师对常识的主动感悟,强调对常识的构建,强调思考在解构中的作用。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教师应用自己的反思来启发学生的思索,用自己的探究来推动教师的研究。有效备课不能仅仅就课教案,要用研究的心态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备课优点怎么写,以活动与互动的方式组织课堂,让学员积极参加到研究过程中,在探究中塑造“探索”、“钻研”、“思考”、“研究”的氛围;在研究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思考的个性、批判精神和变革能力;一般老师把教师教得没有问题,优秀校长总能鼓励教师强调问题,帮助学员思考如何去缓解这种弊端。思考是学习的深入,可以说没有思考的课是无效的课,没有研究的课是低效的课。思考,一靠老师启发,二靠主动探究,三靠情感互动,四靠习惯养成。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研究才有也许,研究才有含义,研究才能渐入佳境。
十、课后反思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
于漪、魏书生等名师的课堂艺术,可谓是炉火纯青,但课却常教常新。他们每教完一节课,总会反思一番,写下以后再教时要怎么改进。沉下身体,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师、研究理论,把难题与反思相磨合,实践与理论相整合,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
有效备课是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握“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所谓“磨合”是指课改模式与特色习惯的“磨合”;“融合”是指集体智慧与个人感受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长才干;磨合之中见灵气,融合之中显智慧。“磨炼”、“磨合”都是专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冷静、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状况,扬长避短,把对方的长处,同行的特点,融合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有效成长的便捷途径。
许多优秀学生的蜕变历程告诉我们,反思意识跟反思能力决定着学生专业成长的速度。专业成长完全靠自己的个人感受跟自然积累,其经历必然费时费力。通过“磨合”与“融合”,学会“借脑”、“借势”、“借力”,借助于团队的优势,同行的帮助,把对方的经验吸引回来,经过改造、整合、转化为自己的心得,这样的蜕变过程会很快、更高。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融合出人生的大智慧。
教学活动是目的性、针对性、具体性和灵活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简单的学习、机械的摩仿、被动的反省、违心的讽喻、虚假的研究、作秀的演出、都不可能“磨合”出生成的智慧,都不可能“融合”为真正的实体。教学心得的累积,教学反思的体悟,教学机智的轻灵,教学风格的修炼,都必须把握课后反思“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反思意识取决于教师自己的发展欲望。当老师把专业发展只是是内在意愿的之后,当教师的探究用于主动追寻自我蜕变的之后,他们经常选择勤奋,就会选择荣誉。
一次备课,多年使用是偷懒的做法;不分对象,固定讲稿是弱化的作法;不看情境,按部就班是机械的做法;不分层次,固定程序是平庸的做法;不做反思,得过且过是“混日子”的做法。有效备课重视活动设计,要求互动生成;主张和谐发展,倡导学贵求是;强调因材施教,突出教学相长抓住十个关键点,就牵住了有效备课的牛鼻子,就把握了有效教学的主动权。探索跟进反思,追求个格风格。
唯一不讨厌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