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稀土发光材料应用_稀土发光材料定义_稀土发光材料论文(6)

2016-12-25 16: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近年来,我国稀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各种涂料制品开发相当活跃。此外,有关单位正在研制性能更优良的新型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以取代传统的碱土金属硫化物。

8 白光发光二极管用稀土发光材料

白光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新型的固体照明光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节能、寿命长等优点。1993年日本日亚开发成功了蓝色氮化镓发光二极管芯片,在封装材料中添加钇铝石榴石黄色荧光粉,还有一种是在发紫光芯片上涂敷稀土三基色荧光粉,从而使发白光成为现实。长春物理研究所从事钇铝石榴石荧光粉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并于20世纪末研制成功了白光发光二极管。

近年来,白光发光二极管光效大大提高,而价格又在不断降低,估计这种新颖的固体光源在照明方面的广泛应用为时不会太远。

9 X射线增感屏用稀土荧光粉

传统的X射线用荧光粉是钨酸钙。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开发成功了增感屏用稀土荧光粉,如铽激活的硫氧化镧、铽激活的溴氧化镧(绿屏用),铽激活的硫氧化钇、二价铕激活的氟氯化钡及铥激活的溴氧化镧。与钨酸钙相比,上述稀土荧光粉可使患者受X射线照射的时间减少80%,还能提高X光片的分辨率,延长X射线管的寿命,并降低能耗。

我国武汉大学等单位研制成功了X射线增感屏用稀土荧光粉。但由于价格昂贵,未获得普遍采用。

10 新的合成方法的发展

目前工业生产荧光粉的方法均为传统的高温固相合成法,主要优点是微晶的晶体质量优良,表面缺陷少、发光效率高,缺点是合成清晰度高,颗粒尺寸大且分布不均匀,难以获得球形颗粒。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合成方法,如溶胶-凝胶法、燃烧法、水热法。这些方法的共同优点是合成温度大大降低,产物物相纯度高,可以得到较小的颗粒,缺点是发光效率低,荧光粉结晶质量欠佳,晶体形状难以控制。此外,还发展了微波辐射加热法和等离子体加热法等物理合成方法。微波辐射法的优点是合成速度快、能耗小,操作简便,产品物相纯度高。这些新的合成方法成本一般较高,大规模生产中用的不多。

11 纳米稀土荧光粉的发展

1994年国外首次报道了锰激活的硫化锌纳米发光材料,引起了人们对此的广泛研究。同时,稀土纳米发光材料也受到关注。如北京大学稀土实验室、长春物理研究所等都用燃烧法合成了纳米级稀土红粉,中山大学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亚纳米级稀土绿粉。纳米稀土荧光粉显示出许多独特性能,极有希望成为一类新型发光材料。由于纳米发光材料研究起步较晚,种类不多,目前研究的所有纳米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均比商用体材料低。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增加新品种,发展先进的合成方法,提高荧光粉的发光效率;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等。

12 稀土发光材料终端应用市场

12.1 信息显示

信息显示是稀土荧光粉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按显示方式可分为传统CRT(阴极射线管,下同)显示与平面显示两大类,平面显示主要包括液晶显示与等离子体显示,按终端产品划分,主要包括彩电与计算机显示器两大类。

信息显示所用稀土荧光粉可分为CRT红粉、投影粉、等离子显示粉及液晶显示背光灯用稀土荧光粉。每只CRT需红粉平均为10~12克,屏幕越大,用量越大;每台42英寸等离子彩电用稀土荧光约100克;液晶显示背光灯中消耗稀土荧光粉极少,据统计,2002年全球用量仅70吨。

(1)阴极射线管

阴极射线管(包括彩色显像管和彩色显示管)技术是传统的显示技术,经过长期的不断改进、完善,在图像清晰度、亮度、对比度、寿命等方面已达到极其完善的程度,其性能价格比也非常好,市场占有率占各种显示器的首位。

我国彩管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后期,随着彩电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为之配套的彩管工业的迅猛发展,表51列出了1989年以来我国彩管产量变化状况。目前,我国有彩管企业10余家,主要是咸阳彩虹、上海永新、福地科技、深圳赛格、LG曙光、三星电管、北京松下、南京华飞。近年来,由于日本、韩国及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向我国转移彩管生产线,我国已成为全球彩管生产、供给中心。经过2001年的调整之后,2002年我国生产彩管7600万只,较2001年增长了40%以上。按每只彩管消耗10克红粉计算,估计2002年我国彩管工业消费红色荧光粉76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