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田中耕一_中田耕一的励志故事_日本诺贝尔中田耕一(2)

2016-12-19 22: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导致田中获奖的成果是于1987年发表在由京都纤维工艺大学主办的一次关于分子质量

测定的会议上。他当时28岁。据出席过会议的人士介绍,它的方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

重视。一方面是他的方法只适用于少数大分子。另一方面则是当时普遍认为大分子的

离子化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极其困难(这是日本报刊的报道。笔者不懂这一行,若

有误,请专家指正)。到了90年代初,解析人类遗传因子的热潮兴起,使得测量蛋

白质质量成为研究的必需。德国学者对田中的方法作了改进,使之适用于大量的其他

分子。美国的学者也对它的方法现示了极大的兴趣,加州大学有两位学者曾专程到日

本与他交流并要求合作。正是这些学者在自己的论文中介绍了田中87年的原始论文(

我估计原始论文是用日文写的),从而成为此次获奖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中在随后的这些年里,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分析仪器,连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请了

专利。并获得批准。这些产品已为公司创造了相当于超过1亿人民币的利润。田中的

田中耕一_中田耕一的励志故事_日本诺贝尔中田耕一

这一项现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方法和他的相关专利发明,当时仅获得公司1万1千日

元的奖励。申请专利被接受时奖5千日元,被批准时6千元。1万1千日元现在合人民币

700元左右。我猜想这个数额大致是他月收入的三十到三十五分之一之间。换个比方。

假定有一位牛气冲天的清华毕业生在一家企业,突然有了一个潜在的能获诺贝尔奖的

主意,并且设计出一台仪器。他申请了专利,并获批准。这种仪器为公司尽赚1亿人

民币。公司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奖励他60元人民币(这里假定该牛气清华毕业生的

月工资为2000元人民币)。猜猜他会干什么?我猜他会把公司总裁和财务总监的肚子

里灌满硫酸。可是,田中默默地干到了现在。

前天晚上,像体力劳动者一样穿着工作服的田中出现在记者面前时,除了喜悦,脸上

也残存着困惑。当记者问及他接获喜讯时的心情时,田中说他只听见一位讲英语的人

告诉他,他和另外两人获得叫做什么诺贝尔奖的东西。并说congradulation! 田中说

他的第一想法是:是不是有人作弄他。稍稍平静一点后,他想会不会是瑞典有并非重

要的其他学会有同名的奖。直到同事、朋友纷纷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时,他才慢慢地

意识到的确是“得了真家伙”。

当记者问他如何会得到导致获诺贝尔奖的灵感时,田中回答说:起因是一个错误。他

错误地把一种溶液混入了另一种溶液。而使他将研究持续下来的原因则是他当时对

化学、生物化学理论的无知。他不知道当时的理论认为蛋白质大分子不大可能被离子

化(据日本电视新闻)。

小柴教授的获奖是几年前开始就年年预报的获奖,因此,日本学术界虽然表示喜悦,

但并不惊奇。而田中耕一的获奖却像令人喜悦的晴天霹雳一般。在这景气低迷、前途

黯淡的日子里,诺贝尔物理、化学奖的双双获奖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一阵短暂的欣喜。

不过,田中的上司和同事却有了新的困惑:难道以后要叫他(田中)先生了吗?

(注:先生这个汉字词组在日本只用于从事特定的令人尊敬的职业的人,如教师、

医生。现在也用于当选了国会议员的家)

而我却突发奇想:如果田中耕一是在中国的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的话,会是什么命运呢?

只有几篇论文,大概已经下岗了吧。

--

FROM 24.210.4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