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
文档介绍: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生、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老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项目指导教授、《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日本、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中国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凌耀星内经讲稿》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王洪图内经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上篇总论
第一章温病学的产生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需要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既有巨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常识,所以可谓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的视角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需要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这些发热性疾病,而头痛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急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看到,所以需要把它成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起来。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产生的年代较晚。人们对伤寒病的了解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产生了完整的学说,它原本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式,后世对它的探究也十分深入。在《黄帝内经》中仍然也提及了温病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下载,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非常缓慢。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需要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目前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古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渐渐产生的,而且在构建与演进的过程中,学术观念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产生了完整的学术制度。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近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见解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
就必须首先对它的产生与演进过程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知道。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应知道哪些是方剂、什么是温病学。温病与痢疾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下载,它的病症是寒邪;而六经是外感热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它的诱因是热邪。由于症状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出现发展规律及其辨证论治都有巨大的变化。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出现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中医学对灸法的了解从成因上需要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专著《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产生与演进历程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东汉时期----萌芽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隋唐到隋、唐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 -221年,到秦始皇统一秦国结束。这段时间发生了中医学的经典专著《黄帝内经》,还有跟它同时期而稍晚的《难经》,在这两部书里都有关于温病的阐述。而后,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医学论著中,对温病的阐述逐渐丰富。
1. 《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症、病名及个别症状,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低收入者可合娶老婆----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谢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