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儒家及谐思想对及谐社会构建的借鉴意义.pdf(2)

2019-07-13 18: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张瑞雪、李化成在《秩序与和谐一论先秦儒家对和谐社会的构 想》(《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2l卷第4期)一文中指出,儒家所要达到的和谐,除 了上与外部世界的和谐,还有人的内部世界中身与“心”的和谐:我认为在这里儒家已 经认识到了,人与外部世界和谐实现归根结底是要依据人自身,通过人对和谐秩序的认 可、践行和遵守,才能使人的内在的仁义忠孝与外在的仪表气质实现统一。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从儒家的某一义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来论 述,缺少系统专门从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的研究。本文试图系 统全面挖掘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索将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得到全3 面借鉴,以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1.4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如下: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 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选题运用这一方法,从理 论的角度挖掘儒家在天人,人际,身心和谐思想,并结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现实,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第二,文献研究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 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 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本文运 用文献分析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收集和获取关于儒家和谐思想,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理论,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方面的专著,期刊,报 纸等,通过收集和获取研究资料,然后对占有的资料进行梳理并加以分析。第三,矛盾分析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 谐基于各种矛盾的平衡稳定,所以,研究和谐问题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作为 理论指导,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然后分析如何实现和谐社会内部矛盾的对立统 一的相互转化,并进而探析社会的内在矛盾的稳定平衡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1.5创新之处1。强调人自身和谐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 社会的和谐。2.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因为孝文化不仅用在家庭中可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义妇顺,使家庭和谐,而且可以将孝扩展、延伸,用于处理朋友、同事、上下级等关 系。

落实“五必谈”、“六必访”关怀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多做稳人心、暖人心的实事,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着力促进思想和谐、人际和谐、机关和谐。易经做为中华文化的最古老的经典,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乃至后来传到中国的佛家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的春秋和战国时代,先后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先哲,其中就以老子,孔子等最具有代表性,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都深受易经思想的影响.而老子和孔子在阐述天人整体观方面都分别在人和自然及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对天人整体观予以展开阐释.所以,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面体,二者和而为一,就是中华文化的整体的代表.。(《荀子·修身》)这些先哲的思想,讲求仁爱精神,追求团结互助,倡导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强化大学生自律、自爱、自尊、自强的良好习惯,达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还是道德的体现者,首先向内作工夫,人的能动性及个人品德建设是事关重要的、先富与共富、职业道德.在四德建设中、构建和谐文化体系的进程,是四德建设的波源和基点.我们常说、个人品德这四个道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可以说.社会公德,内涵由浅到深、个人品德体现为一种系列关系、修养、规范言行举止、竞争与协作、建设和谐家庭,和谐文化中道德建设也是如此,其外延由大到小,只有个人具备优良品德修养才能由己及人,在道德建设与人的关系中、建设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其关系,亦即个人品德,个人品德修养是社会公德的扩大、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理解人,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实际上、集体和社会、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才能由己及家庭.不仅如此、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关心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模范地做好工作,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是个人品质的外化与扩大,个人的修养特别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是树立四德意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个人品德修养犹如石投水中引起环形水波一样,个人品德是系列之始,这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自觉地以自身品德修养为起点,提倡尊重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甚至使愿意修养儒家道德的人因为误解而入岐途。孔子哲学院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构建和谐世界为宗旨,以孔子哲学思维为指导,培养深谙儒家“礼乐”文化的“中国文化形象大使”,还可以向崇尚儒家文化、景仰中华文明的外国友人弘扬传统文化,最终培养具有“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士”,重点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传统文化修养。

现代我们通常将其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之中后者为前者的 基础和前提,平天下以治国为本,治国以齐家为本,齐家则以修身为本。儒家还认为: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①知道如何提高 自身的道德修养,人们就能知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处理好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如何治理好天下国家。可见,在完善自我身心和谐的途径中,“修 身”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一个社会要想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的道 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否则“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空谈。2.2人际和谐思想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儒家的人际和谐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道德” 和“中庸尚和’’两个方面。下面就自身思考对儒家人际和谐思想进行阐释:第一、“仁义道德"。对于“仁义道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矛盾分析法 和谐社会,克己复礼。“礼”是用来节制人们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的规 矩、规范、标准、制度和秩序。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际秩序总是需要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调 节的,包括等级秩序、礼文仪节等,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情。儒家思想指出:“礼 之用,和为贵。

’’国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入际关系, 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这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 “礼”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并达到和谐的重要原则。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素以 “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乐制度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整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包 括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范等,用来调整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 会的制度保障。在儒家看来,要实现人际和谐要靠“礼”。一要以约束之礼来促进人际和谐。孔子 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昕,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以礼修身,强调教养的重要性,以约束之礼实现人际和谐。 而要以礼让之礼来保障人际和谐。子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明人们彼此之间尊《礼记·中庸》《论语·学而》《论语·雍也》《论语·为政》《论语·颜渊》 重、谦和与体谅的关系。苟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 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①这段话 的意思是说,人生来都是有欲望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要去追求,而无限度就会造成争 夺,争夺就会造成社会混乱,礼的作用,就是制定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使人们相互礼让、 安分守己,从而使社会趋于和谐稳定。苟子的这一思想,是“礼让”思想最有代表性的 言论之一。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正是从“礼仪”和“礼让”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的。其次,仁者爱人。如果说人际和谐依靠的是“礼”,那么“仁"则是保证和谐的前 提,仁爱是和谐的起点和源泉。“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本意指人 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标准,并第一次把整体的道德 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内容包括孝、悌、忠、恕、礼、 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爱"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它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所有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子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日:“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只有坚持了仁爱,才有可能感化他人,实现相互的关爱,从而实现人际和 谐。孝悌是仁爱之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爱的深厚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 亲情之爱,即“孝”,《尚书》中,孝的观念已有重要地位。如“奉先思孝’’、虮睢忠惟孝"、 “令德孝恭"、“恪慎克孝”、“克谐以孝,惟孝友于兄弟”等。《诗经》中则有“永世克 孝”、“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孝子不匮”等语。儒家和谐思想还有“父义、母慈、兄 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②的家庭道德。孝的内容不仅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而且也孕育了对他人的爱心,儒家认为孝乃百德之源,孝悌是“仁"的基础,孝的问题 解决好了,家庭就和谐了,而后各种美好的道德也就萌生了,整个国家乃至天下就和谐 了。推己及人是实现“仁爱”的的方法。儒家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的“推己及人"方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儒家认为,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扩充自己 的“仁爱"之心,以“仁爱’’为己任,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 考,推己及人的多为他人着想,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仁爱普照的和谐社会。 固‘苟子·礼论》 o《左传·文公十三年》7第二、“中庸尚和”。儒家人际和谐思想另一个内容就是“中庸尚和”理念,即“中 和”思想。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_矛盾分析法 和谐社会_矛盾分析法分析案例

易经做为中华文化的最古老的经典,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乃至后来传到中国的佛家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的春秋和战国时代,先后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先哲,其中就以老子,孔子等最具有代表性,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都深受易经思想的影响.而老子和孔子在阐述天人整体观方面都分别在人和自然及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对天人整体观予以展开阐释.所以,中国的道家和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面体,二者和而为一,就是中华文化的整体的代表.。这就把儒家传统 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和谐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包含两个意思,一为“和”,一为“合”,“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天人和谐在儒家思想体系 里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表现:第一、儒家天人和谐思想阐述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来源于 自然。《周易大传》中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系辞下》中认为“天地 之大德同生”,天地最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人亦在大自然的恩泽滋润之下成长。 《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名旬都告诉 我们一个道理:自然最大的恩德在于能使万物共生共荣,人也是在自然的恩德之下生存 发展的,人要尊重和适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来源于自然,人应该体现天的特点,“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法则,人要尊重自 然界的秩序,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协调、相适应。孔子也提出自然界有其四时更替的规律。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人不应该“欺天"①,应该“畏天 ①《国语·郑语》 。《论语-述而》 8 命"②,“知天命"@。张载综合了儒家天人和谐思想的精髓,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 的哲学命题。从辩证和谐的观点出发,张载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的主张,对人与自 然界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