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 议题管理 如何破解群体事件舆情“困局”?(2)
“议程设置”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即大众传播对于公众有“设置日程”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大众传媒对于“不同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报道,会影响公众对于“不同议题”的不同程度关注,即“媒体不能影响你怎么想,但能影响你想什么”。
《国片大首映》实现了两种资源、两种产业的合流,电影与电视综艺节目形成了深度的内部融合,二者之间将在内容、主题和价值观等层面达成互补,形成丰厚的衍生价值。
正确处理矛盾,约束违法行为
某些群体事件具有的突发性、冲击性,很容易触发公众内心的焦虑和愤懑。网上的浮躁与喧嚣蔓延至网下,加剧不良情绪的蔓延,可能成为舆情处置的重大变量。群体事件的有效把控,尤其要注意阻断负面情绪的传播和感染。
与此同时,要区别对待事件中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和事,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针对发生在现场的打砸抢等行为,打早打小打苗头,及时采取强制手段,有效干预事态。
创新综治工作,转化革新动力
群体意识激化使各种显性或隐性的不稳定因素激增,有时社会存在的焦虑情绪,会成为舆论热点不断变化的重要推手,使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在各类群体事件中,如何通过公共政策维护创造公共价值,维护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进而消解社会矛盾?主要思路有:
一、在多管齐下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要不断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活,这也是加强和改善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二、积极形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抓住机遇革除社会流弊,将危机事件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
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建立收入预测模型,推动征管部门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考核体系。
推动每个党支部建立务实管用的制度,健全完善基层党务公开制度,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在风险防控体系方面,在建立风险信息采集、评估分析、预警处置、复查完善等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完善灾情预警机制,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结语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随后提出遵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要求,成立“社会舆情汇总分析机制”课题组,建立舆情评估模型,分析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把握好舆论调控尺度。
《网络舆情概论》力图揭示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机制,找到其传播的规律以及正确应对的方式方法,全书分5篇15章,从网络舆情概念、特征与类型讲起,论述网络舆情的传播机理、监测与引导、经营与管理,分析如何应对引导网络舆情,以完善社会治理。
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庄臣同学,围绕“互联网思维下的舆情治理”主题,分析了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加强对思想理论动态、社会舆情、网上舆情和宣传工作动态的收集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半年来共收集上报舆情信息12期,网络舆情15期(其中区内13期、全市2期),及时呈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