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 银监会信托部主任:部分信托成有牌照的“正规游击队”(2)
我国信托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受托文化
我国信托业自1979年恢复以来,至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信托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历经曲折,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清理整顿和规范,行业的市场定位和业务模式也一直在艰难探索。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信托业一直没有培育形成良好的受托文化,信托本源制度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导致行业一直在夹缝中生长发展。
信义文化不成熟,受托履职能力急待提高
信托业的信义文化有两方面涵义:
一是受托人必须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进行管理和处分,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愿;二是管理或者处分信托财产的目的,必须是实现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是为了自己或者其他第三人的利益。反观我国信托业,虽然多年位居金融第二大子业,但在践行信义文化方面尚不成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业形象始终未能建立,社会认知度不高。表现为信托公司在经营中过多关注信托投资对象的需求,对委托人意愿和受托人利益往往不够重视,导致信托产品在设立、推介、管理、收益分配、清算等各个环节均不同程度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风险揭示不全面、尽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风险项目多发,投资人纠纷不断。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信托公司实现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能力也有欠缺,与银行、基金、券商相比,行业研究、产品研发、风险管理能力都比较薄弱,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主动管理服务的能力还不强,实现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不足、能力不够。
传承文化尚起步,可持续发展基础不牢
财富传承功能是信托最本源的功能,家族信托业务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财富管理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信托业务皇冠上的明珠。家族信托也是信托业看家的本领,是将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而我国信托公司目前经营的主要都是融资类信托业务,信托制度的特有功能,比如财产隔离和保全、财富规划和传承、税收筹划、婚姻教育管理、继承人选任等,都很少触及。但这些功能却是信托制度的本源价值所在,是其他金融工具不具备的,是信托公司最具竞争力、可以长久经营的核心业务。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财富积累,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财富阶层,对家庭财富进行有效配置、管理、传承的需求极为迫切。但目前我国家族信托业务才刚刚起步,传承文化尚待形成。一方面,我国信托公司缺乏家族信托业务人才,尤其是既懂财富管理又懂家事管理的专业人才,制约着家族信托业务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家族信托为了达到家庭财富的代际传承,架构设计上比较复杂,个性化、定制化特征明显,同时存续时间较长,生前身后管理模式多样,比传统的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复杂得多,而我国信托公司现有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架构很难达到相关的要求,也制约了信托传承文化的有效发挥。
创新文化被误用,脱离本源盲目发展
当初我国信托业恢复的初衷,是将之作为一种融资工具,筹集发展建设所需资金。但时间一长,部分信托公司却迷失其中不能自拔,本源业务长期不振,整个信托业一直未能形成稳定的核心业务,只是利用制度灵活性,盲目跟风经济热点,不断游移主业,在夹缝中谋求发展空间,成为有牌照的“正规游击队”。近年来,在金融机构套利需求兴起的背景下,信托业更因其制度的灵活性而成为监管套利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信托公司做通道进行监管套利的业务大幅增长,成为支撑信托资产增长的主要动力,使整个信托业的发展呈“虚胖”特征。脱离了信托的制度优势和本源价值盲目发展,不仅使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一直难以提高,而且还使信托公司加速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将难以拓展。同时,盲目发展和过度投机也使信托业“坏孩子”的身份和形象挥之不去,扭曲了信托本源的诚信形象和高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