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振荡模式古店镇是大同历史古镇,曾经是明清重要卫所之一,
突出原始创新 引导多元化投入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图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被护士抱在怀里(一月二十二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本报记者就社会关切问题,采访了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和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
记者: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存在哪些短板?
叶玉江: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2.9亿元。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2位,总被引次数由2016年的第4位升至2017年的第2位,化学、材料、物理、工程、数学、地学等学科接近世界前列,一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团队具备了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
同时,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赶超引领步伐加快。例如,我国基础物理领域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取得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拓扑半金属、外尔费米子、中微子振荡等原创性成果;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铁基超导材料占世界一半以上,并且保持着国际最高超导转变温度;我国多次刷新并始终保持多光子纠缠世界纪录。总体上,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但是,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短板仍然较为突出,存在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匮乏、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全社会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既面临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记者:本次出台的《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做出了具体部署,这些部署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叶玉江:《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是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分类指导。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文化,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推动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
二是突出原始创新,促进融通发展。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需求牵引,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动不同行业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活力。突出以人为导向,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营造宽松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潜心、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中微子振荡模式完善分类评价机制,调动科学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四是加强协同创新,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探索科研活动协同合作、众包众筹等新方式,破解科学难题。坚持全球视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多方引才引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共同应对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
五是强化稳定支持,优化投入结构。中微子振荡模式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科学研究投入。
记者:《意见》提出要建立基础科学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这种投入机制将如何建立?
张晓原:目前我国政府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是稳定支持,二是竞争式支持,目前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两者之间的比例达到了1:1。在投入结构上,政府投入占到90%以上,企业投入比较低,其他的社会力量投入更低;但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投入占整个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比例不到50%,企业投入将近20%,还有慈善基金、社会捐赠等方面的投入。
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增加地方财政和企业社会力量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在组织实施一些国家重大项目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出资共同组织实施,并促进重大成果在当地进行落地转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税收的优惠扶持等措施来大幅度增加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此外,慈善事业近年发展也较快,我们将通过开辟慈善捐赠的新渠道进一步增加基础科学研究投入。(记者 杨舒)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