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军事力量 走向世界的中国陆军(2)
据商务部1月16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43.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比去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输出国,中国企业所选择投资目的地多半集中在安全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
2011年,中国海军和空军在利比亚撤侨的行动,值得点赞,甚至可以拍成精彩大片。但是,一撤了之,却付出了数百亿美元的惨重损失。决定海外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陆军力量,而以“治安员”为其职责的陆军则在国际事务中有着重大影响。
套用一句流行语:国家发展的太快,中国陆军有些赶不上了。由于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束缚影响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狭隘理解,中国陆军“走出去”的步伐明显落后于海军。众所周知,救兵如救火,在动荡地区快速部署一支陆军部队,完全可以消灭危机于萌芽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只要坚持《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基础上,在征得当事国同意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在动荡地区部署陆军部队维护海外利益。当然,中国陆军“走出国门”在海外遂行任务,涉及政治、外交、国防、国际法律、海外保障等诸多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推进陆军能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既要注重政治上的“决胜庙堂”、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军事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更要推进陆军能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海外战场”,加强全球风险研究和评估,提高全域应急处置能力。
殷鉴不远,在夏之后。信息化条件下的“维稳行动”是F-22隐形战机与AK-47步枪共存,战斧巡航导弹与汽车炸弹同在,WIFI技术与砍刀相联。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军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的折戟沉沙就是前车之鉴。
随着史上最强军改的深入,以空中突击力量、轻型装甲力量、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特种作战力量等新锐力量为主的陆战力量体系初步构建完成。这些新锐力量部署海外,执行反恐、维和、维稳等任务,一方面是实现“以陆慑恐”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显示了应对威胁与挑战的能力和决心。
从公开的媒体报道来看,军改以后,中国陆军总部下辖的13个集团军均组建了特种作战旅;陆军航空兵全速发展,成为集团军的标配,直升机数量已突破1000架的门坎,武直-10、武直-19、直-8B等新型直升机大量列装陆航部队。
就军事训练而言,陆军的部分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已扩建了“反恐”“维和”训练设施,确保派遣部队在海外部署前能得到近似实战的模拟训练。另外,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军队通过在海外维和行动获取了不同地域环境作战的宝贵经验。而维和部队回国后,在军队中共享了维和经验,这又有助于提升中国陆军的跨域作战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外的军事行动是战略决策、战术行动,与政治、外交斗争直接相关,一旦处置不好具体细节就可能发酵成政治问题,因此要求对其实施精确的指控。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无线电台+密码机”的串联式指挥,今天,战术互联网和战术数据链的运用,统帅部可以直接指挥“班长”了。2016年6月1日凌晨,陆军维和战士申亮亮在马里遇袭,正在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一名班长,马上接到了军委联指中心打来的核实电话。
毋庸讳言,中国陆军“走出去”是“硬实力”的“软运用”,这既是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所必要的成本投入,更是全球化时代大国陆军的责任担当。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发展利益需要强大的陆军支撑,而陆军的发展又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国家发展利益,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自然的良性循环正是21世纪中国陆军发展的必然规律。
阿拉觉察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