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虎蒙古人 苍狼白鹿的后裔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风采展亮相浙博(2)
部分重点展品细赏
八思巴文银圣旨牌 元代 银 长30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
199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银牌整体呈长方形,八思巴文鎏金。上部有可转动圆环,用于系 挂,圆环一侧刻“丁字八十号”。银牌两侧分别刻有两行和三行八思巴文,其意为:“依靠长生天的力量,皇帝的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尊敬服从的人,将会被定罪处死”。此牌是元代四、五品职官所佩戴的身份牌。
监国公主铜印大蒙古国铜 印高6.3厘米,印边长10.8厘米
195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五家村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扁长方体钮,钮上刻“上”和“王”两字;正方形印面,九 叠篆体阳文,刻“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印文中心有两行畏兀儿体蒙文。监国公主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儿阿剌合别乞,嫁 给汪古部首领,成为汪古部的代表人物。印文所证,其夫死后,她主管汪古部政事的同时也兼管河北都总管,管辖黄河以北,包括山 西、河北的广大地区。这方官印体现出成吉思汗对女儿的器重与厚望,也可以看出女性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的空前高涨。元代 对提高女性地位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摒弃了前代的妇女歧视性法令,并设立多项女性的保护性法律。“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这一观点很适合用来形容元代社会的伟大进步。
铠甲大蒙古国 铁 通高86厘米,甲片长10厘米,宽3厘米
2009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蒙古军以骑兵为主,甲胄是其行军作战时保护自己的重要装备。蒙古骑兵均披铠甲,顶铁盔。铠甲由铁片及铁丝、铜丝贯穿制成。材质多有不同,或为铁质、或为皮 质、或为银质,身份等级越高,材质及装饰越豪华,将帅皇族多装饰金银珠宝,并饰以纹饰。
玛瑙臂鞲辽代 长8.44厘米,宽4.41厘米,厚0.53厘米
1981年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扎拉嘎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臂鞲通体用玛瑙制成,椭圆形,两边外凸并穿孔便于穿接带饰,下部微向内凹便于贴合 手臂。晶莹通透,制作精美。 臂鞲,也是护臂。契丹人素有“驾鹰”的传统。契丹人本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鹰则成为他们狩猎的工具。臂鞲是供驯鹰人驾鹰 的器具。有关于架鹰的场景,在辽代墓葬中的 壁画上也有生动的展现。
龙凤纹金鞍饰元代 金
前鞍桥通宽19.5厘米、横宽10厘米、高2厘米;前鞍翅长20厘米、宽9.5厘米、厚0.3厘米;后鞍翅饰长11.7厘米、宽4.7厘米、厚0.2厘米;前桥饰长14.1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后桥饰长8.5厘米、宽7.4厘米、厚0.3厘米
2001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鞍饰采用镂雕工艺,高贵典雅。在前鞍桥、前鞍翅、后鞍翅等显要 位置装饰双龙、单龙、飞凤等代表身份等级的图案,并曾镶嵌宝石。与鞍饰同出的还有大量其他金银器,以及玻璃器、珍珠、琥珀坠饰、丝织长袍 等,推测这是一处典型的蒙元时期贵族妇女墓葬。
绿釉刻花鸡冠壶辽代 高24.5厘米,口径5.2厘米,宽15.2 厘米
1978年内蒙古通辽市第二机械林场墓葬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壶体呈扁体,上窄下宽。口部管状,直口。盖呈斗笠形,盖顶呈蘑菇 状。口与两个方形耳同在壶顶部。两个方形耳有穿孔,双耳间呈马鞍形。小平底。腹部刻卷草纹。侧边有凸起的仿缝合线纹。施草绿色釉。 鸡冠壶又称“皮囊壶”,在辽代的生产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器皿,它的主体是仿皮囊的样式,细节方面借鉴了其它装饰手法,成为辽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
鋬耳银杯元代
高4.9厘米,长口径10.8厘米,短口径8厘米 195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华涌泉捐赠
靠的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