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中国政治和社会问题 社会发展与军民融合有何关系(2)

2018-01-26 18: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从启蒙运动开始到拿破仑战争,战争性质从王朝战争转变为民众战争,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暴力程度不断加深,在破坏分裂瓦解社会的同时也重建发展塑造社会,如马克思所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这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在这种战争对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军民融合已经是其显著的时代特征。

军民融合在社会发展运行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各地虽然也时常爆发战争,但是战争都是局部的、地区性的,从未爆发过全面的、大规模的战争,而且战争的起因多数还是二战或二战前的历史遗留问题。战争的形态也经历了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明显转变,但是战争对于国际格局和社会体系的影响似乎不可能达到像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那种状况。二战后期“核武器”使战争的暴力性达到一个顶点,因此战后不管多大规模的战争,该“终极武器”再未被使用过。像这种暴力武器的限制使用现象也是有着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像富勒预测毒气的的大规模使用也未在战争中出现一样,类似核生化武器在国际社会被严格限制。

战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之间的对称性冲突。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社会,虽然再未出现整个人类社会体系被战争“裹挟”的现象,但是和平与战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各国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却片刻没有不受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军事活动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产生“军民融合”与社会发展运行关系。

时至今日,军事活动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联系更加密切深入乃至融为一体,军民融合不仅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应对战争威胁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以互联网的发展为例,其前身阿帕(ARPA)网,是在美国军方的主导下进行建设的,最终成为改变人类社会的划时代技术。以互联网技术为鲜明代表,在世界主要国家内,很多国防科技、国防工业转为民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不断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改善民众生活。

同样,更多的民间公司和组织也不同程度的参与军事领域的活动,军民相融并相互促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常态现象,发挥了积极经济社会效益。简单梳理一下二战前到现在军民之间互动关系,战争时期基本是单向的民向军的动员,人力、资源、科技都是转化为战争能力;战后是军向民的转化,军队人员转为地方人员,军事科技服务民用领域;真正意义上军民融合阶段,在国际上习惯上称为“军民一体化”,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OTA)对此做出比较权威定义是:“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即军民融合就是为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逐步采用共同的技术、工艺、人才、设备、材料的过程。这一定义在西方国家较大范围内得到认可,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其忽视了制度层面和其他领域的融合。然而,经济基础最终会决定上层建筑,军民融合在工业、科技、生产等经济领域逐步成熟,必然也会在政治、文化、制度及社会各个方面也展现其特色。

中国政治面临问题_中国政治和社会问题_台湾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决定战争致胜的因素也日趋多样复杂,单纯作战行动取胜也未必决定战争的真正胜利。新闻战、舆论战、法律战等软性作战模式也发挥出不可小觑的威力;贸易战、金融战、生态战等“超限战”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思维;网络空间、心理空间、认知空间等也不断扩大军事斗争的领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漂亮的打赢了几场局部战争的美国,也提出了“混合战争”概念,认为现代战争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大规模正规战争”或“小规模非正规战争”向界限更加模糊、作战样式更为融合的形态发展,其表现形态复杂、作战行动模糊,需要统筹国家战略资源和手段,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应对。混合战争是美国从九十年代以后的机场局部战争实践中得出的一些认识,但是面对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的“混合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依然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