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101政治思想理论 《澄迈要务报》2018年1月24日686期澄迈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13)

2018-01-24 18: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风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移之以情、易之以理、管之以法,多用“育”的方式、“化”的手段,因其俗、简其礼,抑扬并举地推进移风易俗,而非简单粗暴地变其礼、革其俗。毕竟,人情礼俗是维系农村社会关系的纽带,还应区别看待、辩证取舍,好的传统要继承,不科学、不文明的习俗要改进,陋习恶习则要摒弃。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统筹考虑群众意愿、党政意图、社会意见等因素,结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文化惠民,选准撬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发挥良性引导和理性“推手”作用。同时,应大力挖掘和倡导优良家德、家规、家训、家谱,将其崇德向善、勤俭持家,清白做人、诚信友善的清风正气融入村规民约,使法治精神在村庄落地生根。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风政风对民风有着直接而强大的影响力。党风正,则民风淳朴。推动移风易俗,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示范、躬身践行,从自己做起,动员亲朋好友一起做,少随礼、少办酒、简办事、不铺张,坚决抵制黄赌毒和封建迷信,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先倡者。尤其,要大力传播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明新风,将其化入人心、融入生活,促进形成人人弘扬传统美德、家家树立文明新风的生动局面。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对此,我们既要有足够的恒心、耐心,又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心;既要循循善诱,又要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农村大地盛开绽放。

斑马线文明需人与车平等对话

斑马线的文明靠什么?城市交通如同一个生态系统,需要车辆和行人共同维护;礼让则是一种价值导向,需要“车让人”与“人让车”合二为一。诚然,若车与人两者之间出现错位,那斑马线上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是安全事故。这些道理,无论是车主,还是行人都懂。但是,现实中车不让人、人不让车,或者是车等人让、人等车让的问题并不鲜见。正如某报道所说,行人过马路,机动车不减速、不停车、按喇叭催促,怎么安然通过?人行道亮红灯,机动车正常行驶,路人扎堆穿行、人车混行,如何保障安全?笔者认为,要呵护斑马线上的文明,需要人与车的“平等对话”。

对于车主一方而言,要当好文明的“第一辆车”。很多时候,在斑马线位置上,人与车交汇之时,第一辆车怎么走,会影响到后面车辆的判断。换言之,“第一辆车”若表现出对行人的礼让,后面的车辆也就无法穿越而过,若“第一辆车”不懂得礼让,在于人群交汇之时呼啸而过,后面的车辆有可能选择跟随着迅速开过。这一时间段,就是事故可能发生的“一瞬间”。为此,斑马线上的礼让,“第一辆车”的礼让与否很关键,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相关的礼让制度,让广大车主都当文明的“第一辆车”,让车让人成为常态。

当然,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这是一个城市应当标注的文明刻度;而斑马线上的文明,并非单单靠“车主”的礼让,还需要行人的文明。对于行人而言,要做到斑马线上的文明,就要走好文明的“第一步”。现实中,一些行人往往有“争先”的思想,在车辆快到未到的时候,总想着迅速迈出第一步,占着走过斑马线的先机;一些行人,抱着车要让人的思想,不去考虑安全问题,也不去考虑文明礼让,认为车是强者,人站在弱势的一方,车就应该让人。这样的想法,就是危险的根源。为此,要强化广大市民的礼让意识,让行人都懂得礼让,走好文明的“第一步”,让每一步都安全走过。

俗话说,礼让礼让,人车无恙。敬畏规则、尊重他者、完善制度,我们的社会一定能在礼让中通过文明的一个个路口。

社会生活文明礼仪有哪些

网络交流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