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高科学技术奖(2)
关键领域、卡脖子之处实现赶超 创新能力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纵观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他们当中既有对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在加工技术与装备上的突破和发明,也有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油气开发、现代煤化工、深海探测、交通基础设施等多个重要领域,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深化高铁“走出去”战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来的部分科技成果具备全球领跑实力,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构建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创新为导向,一大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和在科技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得到国家科技奖励,目的就是调动更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力,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表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登文称,岁末年初,“一条硅龙”的概念已经成为主流。自2008年以来的10年间,中国在技术和创新领域快速发展。“如果说中国跑赢了这场技术竞赛,那已经不再是笑谈了。”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科研人员“不变的初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技创新也要瞄准这个“靶心”。
科技创新既要“高大上”,也需“接地气”。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上,3项水稻研究成果(团队)名列其中:除了李家洋院士团队外,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潘国君团队完成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一个丰收年。正如评审小组对袁隆平创新团队的评价,“紧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经过21年的建设,已形成以袁隆平等为带头人,持续领跑世界的创新团队”。
经过十多年研究,李家洋团队成功克隆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为突破水稻尤其是杂交稻的产量瓶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有价值的基因资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国君团队,则针对寒地早粳稻生育期短创高产难、稻瘟病和低温冷害频发稳产难等问题,历经20多年研究,创新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寒地早粳稻“龙粳”系列。
食药健康事关百姓福祉。此次获奖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团队针对中药大品种三七研发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形成了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集成植物育种、栽培、化学物质发现、药效机制破解、生产自动化及循证医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在“种好药、做好药、用好药”上做出了新文章。
“唯有在自己的土地上产生出一批代表人类创新发展的中国科学巨匠,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表示,当国家实力积累到一定阶段,财力、政策和机遇捕捉的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科技发展就会迈入历史的新起点。
“生命科学将是未来产业革命最受关注、最有希望实现新突破的领域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继续鼓励营造生命科学创新研究的良好氛围,通过科技创新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休言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