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 解放军专家进原子弹爆心收集数据 宁肯少活20年(图)(2)
“攻与防,如孪生兄弟,共生共存于战场。”王德文说,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标本,都是科学研究的无价之宝。它时刻警示后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
近年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狼烟四起,王德文再次挂帅出征。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百余项高新技术武器杀伤效应和新装备生物防护效应评价研究,提出防护措施,研制防护药品,显著提高了我军医学防护救治水平。
“明者见事于未萌,智者图强于未来,搞科研就要走一步能看好几步。”谈起王德文,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赞叹不已。
国家和军队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时代发展到哪里研究就跟进到哪里,这是王德文几十年来的科研“路线图”。
世界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使用的新型武器,引起王德文的高度警醒:“有些武器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更谈不上有效防护了。假如有一天高新技术武器袭来,我们拿什么保卫人民的安全?”每每想到这些,王德文寝食难安。
仰望科研的高峰,越往高处越是人迹罕至。这又是一次充满挑战和艰难的远征——
只要不出差,王德文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有时还会在紧张的工作中迎来黎明。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他对学生说:“每天多工作4小时,一年就多出2个月。60年下来,就等于‘多活’10年。10年,能做多少事情啊……”
我国神经外科奠基人、今年100岁的留苏红军博士涂通今回忆:“多年前,几乎每晚都能看到王德文加班,即使春节也不例外。”
对于高强度的生活,王德文自有见解:“人生没有苦的工作,只有苦的心态。只要热爱它,就会感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勋章,传承着血脉基因——
“如果把传统丢了,怎么对得起牺牲在戈壁滩上的战友”
生活中的王德文,是个不太讲究的人——
吃什么饭,他不在意。中午有单位的工作餐,早餐、晚餐经常白粥拌咸菜,他爱吃的东西很简单:酸奶和红枣。
穿什么衣,他不在意。5年前,他花8元钱买了一件背心,现在还穿着。平时上班,总是那套军装,肩头经常散落着细小的头皮屑。
坐什么车,他不在意。他有一辆心爱的“专车”,不是汽车,而是电动车,常常骑着上下班。其实,依照级别,他很早就配有汽车和司机……
然而,有时候王德文却“细”得让人匪夷所思——
拿给病理标本拍照来说吧,连放在一边做标记的小纸签都有严格要求:必须裁剪得方方正正,边缘要光滑,大小要适中,字不能写得太大太满,这样比较美观,也不能太小太密,这样不易辨别。
“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这是王德文贴在书柜上的育人准则。他对学生讲:“搞科研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我们的事业,是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的。”
这些年,组织上多次推荐他为“两院”院士候选人。参加院士遴选,对个人来讲是件大事。然而,王德文明白,由于种种原因自己与院士无缘。
对此,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说:“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王老是我们心中的‘无冕院士’!”
有人说他是“老古董”。王德文听后撂下一句话:“如果把传统丢了,怎么对得起牺牲在戈壁滩上的战友。”
遥知湖上一杯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当年,一位多次开车送他去核试验现场的战士,不幸患上白血病。小战士对王德文说:“虽然我不能为爹娘生个孩子,但能把个人生命融入国家使命,此生无憾了!”谈及往事,王德文不禁潸然泪下。
如今,让王德文倍感欣慰的是,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正在后来人身上延续——
王德文所在研究室主任是一位女博士,在多项重大任务中屡建殊功。采访中,她却一再叮嘱记者,不要在媒体上出现自己的名字。
她动情地说:“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集体名。比起老一辈科学家,我们还相差很多……”
为其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