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产业协同创新 成都高新区率先公布“三步走”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国际创新创造中心

2017-12-20 01: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产业协同创新_协同创新的三大机制_重庆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确立了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为成都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吹响号角。

在这样的战略部署下,成都高新区将如何担负新使命、开创新作为?如何实现高起点科学规划东部区域、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

12月19日,记者了解到,紧紧围绕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成都高新区以精准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发展,开展了区域规划提升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定下“三步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国际创新创造中心的发展目标:未来5年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发展引擎;到2035年,将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世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在空间布局上,成都高新区将构建“一区四园、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体系,打造“东进”“中优”发展极核,实现区域共融发展。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成都高新区将打造“3+2+1”产业体系。

规划“一校一带一廊”

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

高新西区空间规划结构为“一校”——电子科技大学、“一带”——清水河创智活力带、“一廊”——锦城绿道健康运动走廊。其中环电子科大区域将增加电子科大“一校一带”培育基地等创新平台,打造科技时尚的电子信息特色研发区;清水河创智活力带将打造为滨水岸线,形成由创新文化、科创集会、生活休闲、湿地生态段构成的创智活力带;锦城绿道健康运动走廊倡导运动健康新生活,建设有吸引力和归属感的产业社区。产业协同创新

定位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产业社区”,高新西区将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产业生态圈及电子科技大学协同创新平台。同时,形成“4+1”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

同样,高新西区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将按照扩链、强链、补链的要求,再引进一批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等优势项目。借力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构建“知识经济圈”。

交通方面,高新西区将优化轨道交通,增强与双流机场、中心城区的快捷联系;优化路网体系,整体形成“8横7纵”的骨干路网。配套建设方面,高新西区将按照打造人本产业社区的目标,根据实际需求新增公共服务配套。

布局“一江一心三廊九组团”

产业协同创新_重庆大学协同创新中心_协同创新的三大机制

构建“四链一社区一体系”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医药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构建“四链一社区一体系”生物产业生态圈为路径,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智慧健康4大产业主攻方向,着力发展生物技术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仿创结合的新型化学药制剂、现代中药以及健康新经济等5大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形成面向全球、快速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服务全球、快速转移转化创新成果的能力,以及融入全球、抢占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能力等。

根据规划,国际生物城将形成“一江一心三廊九组团”的总体布局,即锦江生态带,永安湖为核心的生态绿心,依托原有生态本底,形成3条生态走廊,形成起步示范区、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等9个生态化、低密度、复合型组团。国际生物城将秉持绿色低碳、生态优先、文化植入、三生融合理念,打造国际生物城独特城市气质,形成“生产制造高密、生活科研低疏”的城市形态。

构建“双十汇心五片区” 打造成都中央活力区

在空间规划结构方面,最核心的变化是重塑高新南区经济地理,由“背江”发展转向“拥江”发展,从“以江为界”变为“以江为轴”,借助锦江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的打造,增强产业经济与文化生活互动,建设承担区域性金融中心、创新创造中心、会展中心、国际合作中心4大功能的成都中央活力区,构建“双十汇心五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锦江生态带+环城生态带形成生态文化十字轴,和天府大道+交子大道形成的产业经济十字轴,将串连老城片区、站南片区、大源片区、中和片区和新川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