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_绝对剩余价值_超额剩余价值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610065)
【摘要】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正确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挖掘出对发展市场经济有用的部分。
【关键词】《资本论》原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生产率
剩余价值理论是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可以知道,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已经不能成为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现实选择了。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生产途径和方法
按照在《资本论》中的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求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而同量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没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相对剩余价值
(一)协作。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所谓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二)分工。有助于生产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分工,分工是协作的基础。在协作整体中的有效分工,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这种分工的原则,使生产的各个阶段孤立了起来,使各种操作的局部职能独立起来,成了工人的专门职能。“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以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机器和大工业。影响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在当今高度发达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劳动资料的变革则无疑更多地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采用。正是由于机器和大工业广泛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才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由于劳动手段采用了机器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就使自然力代替了人力,科学代替了纯粹的经验。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同样又引起了社会劳动组织的变化。这种“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机器和大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为了提高相对剩余价值,这三个方面我们都要牢牢把握。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结合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结合剩余价值生产途径和方法中提到的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可以从产品、管理和劳动者三个方面去关注本企业的产品生产及价值创造。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产品。首先,当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变,因而每单位产品带来的收入不变时,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资源利用率来降低成本,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与过去相等的收益,利润则相应增加,这意味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此,企业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实行更有效的管理办法。
当产品成本一定时,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相对效用,最终使市场需求扩大。通过提高产品相对效用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更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企业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管理。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和增加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管理水平。前面所谈到的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因此,国外有人把“管理”叫做“第三生产力”,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管理,把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有效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再25年还3000点儿